202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時指出,要全面踐行人民城市理念,全面推進韌性安全城市建設,要把增進民生福祉作為城市建設和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努力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現代化的新路。由此,韌性安全城市建設成為城市治理現代化的重要目標和任務。

所謂韌性安全城市,是指在受到外界干擾后,能在維持其基本結構和功能的前提下,具有抗擾、恢復、適應的過程或能力的城市。2024年9月21日,中辦、國辦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提升基層應急管理能力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從組織指揮能力、風險防范能力、隊伍實戰能力、應急處置能力和支撐保障能力等角度明確基層應急管理能力提升的路徑,為全方位、全過程夯實韌性安全城市建設的“基石”和“底座”提供了重要保障。
一、從組織韌性建設維度來看,《意見》為韌性安全城市建構了嚴密的組織體系,充分發揮多元主體功能,構建大安全大應急的框架。
組織韌性建設為韌性安全城市建設提供以政府為主導、多元主體協同治理的組織體系。《意見》明確規定基層應急組織指揮能力提升應全面加強黨的領導,要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完善基層應急管理組織體系,把黨的領導貫徹到基層應急管理工作全過程各方面。完善縣(市、區、旗)、鄉鎮(街道)大安全大應急框架下應急指揮機制,統一組織、指揮、協調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工作。除了政府的力量以外,《意見》還明確要求,發揮屬地企業專職救援力量、微型消防站以及民兵、預備役人員、物業管理人員、保安員、醫務人員等作用,加強專兼職基層應急救援力量。同時強調社會力量功能的發揮,如發揮有關部門、群團組織以及志愿服務組織等作用,推動社會應急力量建設。可見,《意見》打造了黨建引領、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各方共同參與的韌性安全城市建設的基本格局,為韌性安全城市建設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
二、從制度韌性建設維度來看,《意見》為韌性安全城市建設提供周密的制度體系,確保將風險治理和應急響應工作落實落細。
制度韌性建設主要是加強應急管理制度體系建設,為韌性安全城市建設提供全方位、全過程的制度規范和標準,增強韌性安全城市建設的規范性和執行力。《意見》強化智能監測預警制度,推動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促進專業監測和群測群防深度融合,進一步完善監測手段,提高預警精準度,實現從人防、技防向智防提升,并重視做實隱患排查治理制度。鄉鎮(街道)和村(社區)配合相關部門定期開展重點檢查,做好日常巡查,推動落實生產經營單位主動自查等制度,突出防御重點,盯緊基層末梢。規定依法開展監督檢查,綜合運用派駐執法、聯合執法、協作執法和“四不兩直”等方式,提升鄉鎮(街道)執法效能。明確要求加強預案編制和演練、值班值守和信息報告發布、開展先期處置等制度。加快基層應急力量配置、場所設施、物資裝備、應急標識等標準化建設,做到力量充足、設施完備、裝備齊全、標識一致、管理規范。《意見》進一步強化應急管理責任制度。堅持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失職追責。落實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為主的原則,縣級黨委和政府負責本地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指揮協調災害事故搶險救援工作。特別強調完善安全生產風險排查整治和責任倒查機制。通過構建應急管理全方位、全過程的制度和標準體系,為韌性安全城市建設提供堅實制度保障。
三、從經濟韌性建設維度來看,《意見》為韌性安全城市建設提供充分資源和財力保障,確保韌性安全城市建設有堅實的物資基礎。
經濟韌性建設強調加大對韌性安全城市建設的財力和資源投入,夯實韌性安全城市建設的物資基礎。《意見》強調保障資金投入要按照事權與支出責任相適應原則,將基層應急管理工作經費納入地方政府財政預算,完善多元經費保障。強調市縣兩級要堅持節約高效原則,綜合考慮本地災害事故特點、人口分布、地理位置等因素,合理規劃應急物資儲備點布局,在重點區域和高風險鄉鎮(街道)、村(社區)配備衛星通信終端、險情監控、救生防護等必要物資裝備。從資金投入和物資保障兩個方面明確規定了地方政府應急管理的財力和物資保障責任,為韌性安全城市建設提供了堅實的物資基礎。
四、從社會韌性建設維度來看,《意見》為韌性安全城市建設提供良好的應急文化和軟環境建設條件,有利于提高全民風險治理和應急管理的意識和素養。
《意見》明確規定,開展全國防災減災日、安全生產月、消防宣傳月等活動。深入推進安全宣傳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普及應急管理法律法規和防災減災救災知識,培育安全文化。強化對基層干部教育培訓,提升社會公眾風險防范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同時,鼓勵引導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家庭儲備必要應急物資。《意見》非常重視應急文化和軟環境建設,著力增強社會個體的危機意識和應急響應能力,為韌性安全城市建設提供良好的應急軟環境。
五、從空間韌性建設維度來看,《意見》內容為韌性安全城市提供良好的基礎設施和空間布局。
空間韌性建設一般強調空間布局和基礎設施韌性建設,為韌性安全城市建設提供堅實的硬件基礎。《意見》將救援隊伍和應急場所建設、應急裝備物資配備、應急信息化項目等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相關專項規劃,完善基層防災減災、公共消防等基礎設施。推動應急避難場所和文化、教育、體育、旅游等基礎設施融合共建、綜合利用。《意見》對良好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合理的城市空間布局提出了更高要求,為韌性安全城市建設提供重要前提和保障。
六、從技術韌性建設維度來看,《意見》為韌性安全城市建設提供重要技術支撐,有利于提高韌性安全城市建設的數字化和智能化水平。
技術韌性就是運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科學技術來實現應急治理的智能化、精準化和精細化。《意見》強調推動“智慧應急”和基層治理有機融合,按照部省(市)統籌管理、市縣推廣創新、基層落地應用的要求,推廣應用符合基層實際需求的科技手段和信息化系統。加強“斷路、斷網、斷電”等極端狀態下的應急通信保障能力建設。在基層推廣配備“小、快、輕、智”新型技術裝備。《意見》對智慧應急作出全方位的部署,大大賦能基層應急管理能力建設,增強韌性安全城市的智能化和智慧化水平。
總之,《意見》明確基層應急管理能力建設的基本框架和實踐路徑,全方位、全過程賦能韌性安全城市建設,夯實了韌性安全城市建設的“基石”和“底座”,有利于實現韌性安全城市建設的目標。

第十一屆國際管網展覽會于11月13-15日在武漢博覽中心舉辦,感興趣的可以加小編微信咨詢:17736718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