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現代城市發展中,燃氣、橋梁、供水、排水、熱力、電力、綜合管廊、輸油管線等,是維系城市正常運行、滿足群眾生產生活需要的重要基礎設施,被形象地稱為“城市生命線”。這些既是城市運行的基本保障,也是影響城市安全的重大風險點。發展和安全是一體之兩翼、驅動之雙輪。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切實保障國家長治久安。保障城市安全運行是維護社會穩定、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為做好城市安全治理工作,安徽省依托清華大學,發揮基礎研究的先導作用,以城市生命線監測預警應用場景為示范,著力培育城市生命線產業,建設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經過十余年的發展,實現城市發展由被動保障“城市安全”向主動創建“安全城市”轉變。2013年,合肥市作為國家安全應急產業首批試點城市,率先提出城市生命線發展戰略,在安徽省政府支持下,主動與清華大學對接,引入并共建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研究院的定位是打造全國首批公共安全領域產學研用基地。2021年,合肥市啟動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三期建設,實現主城區、中高風險區域城市生命線風險監測預警全覆蓋。合肥市推進城市安全發展的做法,被應急管理部總結為“清華方案·合肥模式”。同年7月,安徽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廣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合肥模式”的意見》,提出到2022年,基本構建以燃氣、橋梁、供水為重點,覆蓋16個市建成區及部分縣(市)的城市安全工程主框架。到2025年,實現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全面覆蓋,形成城市安全發展的“安徽樣板”。目前,安徽省在全國率先實現省域重點領域全覆蓋,建立起“1+16”的城市生命線安全監測運行體系,即1個省級監管平臺、16個基礎設施生命線工程安全監測網,形成城市生命線安全產業領域先發優勢,城市生命線工程在全國幾百個城市得到推廣運用。從“合肥模式”到“安徽樣板”的發展之路,是政府回應安全需求、創新產業發展模式之路,是高校以研究建設為基礎、聚焦應用場景實現產業化之路,是戰略引領、局部試點、提升推廣、由點及面的發展之路。從“合肥模式”到“安徽樣板”的發展過程,就是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的生動體現,突出特點就是堅持人民至上、政府引導、創新引領、久久為功。堅持人民至上,就是要把解決人民的安全需要作為高質量發展的目標。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僅包括對物質文化生活的更高要求,更包括人民在安全、環境等方面日益增長的新要求,安全成為必需品。安徽省在聚力發展經濟、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同時,把實現城市生命線安全作為重要抓手,把風險監測與應急治理作為重要著力點,是踐行高質量發展理念的生動體現。堅持政府引導,就是助力解決產業發展初期產品不確定、市場不確定、產業不確定的問題。安徽省充分尊重市場規則和產業發展規律,多措并舉引導城市生命線安全產業發展。如在研究院駐地附近解決高層次人才住房問題;以資本紐帶、股權紐帶為突破口和切入點,設立總規模10億元的“城安基金”;組建100億的城市生命線產業發展基金,撬動社會資本參與城市生命線產業發展等。堅持創新引領,就是用科技創新保障高水平安全的供給。在城市生命線工程建設及推廣過程中,政府、高校在安全產業創新引領方面想到一起,做到一處∶建設大實驗平臺、大科學裝備,安徽現已建成世界耦合災種最多、亞洲最大的公共安全科技基礎設施——巨災科學中心;以智慧防控為導向,打造城市生命線安全運行“中樞”。合肥市成立國內首個城市生命線工程安全運行監測中心;以創新驅動為內核,構建城市生命線科技治安“路徑”;以市場運作為抓手,夯實城市生命線產業發展“支撐”。久久為功,就是堅持長期思維、做難而正確的事。建設城市生命線監測工程,沒有先例,但實現高水平安全保障,就必須啃下這個硬骨頭。在長達10年的發展過程中,安徽先后遇到來自技術、管理、推廣運用等方面的諸多難題,但在困難面前,政府、高校始終保持戰略定力,最終實現了從理論到產品到市場的升級。難能可貴的是,研究院在實現產業化的同時,柔性引進中國工程院院士等各類高端人才60人,累計培養城市安全領域研究生、博士生300多名,為城市安全產業發展奠定了人才基礎。新時代新征程,必須堅持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以高質量發展提升維護高水平安全的能力,以高水平安全為實現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安徽作為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首創地,將繼續深耕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推廣,為中國乃至世界城市安全發展貢獻“安徽力量”。 第十一屆國際管網展覽會于11月13-15日在武漢博覽中心舉辦,感興趣的可以加小編微信咨詢:17736718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