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長80厘米、寬20厘米左右,類似遙控汽車的小巧裝置在水池里漂浮,水池周圍的圖像立馬就通過平板展示在大屏幕上面……”這是重慶日報記者在智博會N2館智能建造展區看到的一幕。由中建二局展示的管道非開挖智能檢測“浮水機器人”首次亮相智博會,該機器人主要運用于城市地下污水管網的修復。
▲9月4日,2023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現場,中建二局工作人員正在展示管道非開挖智能檢測修復技術。記者 齊嵐森 攝
中建二局西南公司智能裝備課題負責人劉俊介紹,地下污水管網相當于城市的“毛細血管”,支撐著市民日常生活的運轉,城區雨污水分流管網改造修復猶如一臺大型手術。不過,過去改造管網通常需要開挖馬路,出現耗時長、散發異味、導致堵車等問題。
▲管道非開挖智能檢測機器人。記者 齊嵐森 攝
劉俊說,修復地下管網需要運用“管道非開挖智能檢測修復技術”,這項技術過去使用的智能檢測機器人不能下水,但地下管網經常出現污水,“浮水機器人”就是升級版。它突破了老款機器人不能下水的局限,能在暗河、沙地沼澤、高淤積等惡劣環境作業。該機器人適用于直徑600毫米到3000毫米的城鎮市政排水管道、暗渠、明渠等高水位環境,能夠快速抓拍周圍環境及缺陷的畫面,并形成“檢查報告”,為后續智能修復“微創”手術提供依據,實現更寬范圍的地下管道全過程智能檢測修復。運用這項技術,地下管網的檢測與修復可實現路面不開挖、工人不下井,既安全又高效。
技術人員現場展示了如何使用該技術:首先將檢測機器人放進地下管網,為管網做全面“體檢”。機器人進入管道,啟動360度旋轉攝像頭獲取管道內壁全景圖像,工作人員在平板上實時觀看管道畫面,快速抓拍缺陷圖片,并形成檢查報告。“這樣一來,無需開挖下井檢查,也不存在有限空間作業風險。”技術人員介紹。
▲中建二局工作人員正在展示管道非開挖智能檢測修復技術。記者 齊嵐森 攝
檢測完問題后,就要對管道進行修復,這一步相當于為管道做“無創手術”。有了“體檢報告”,把管道內的污水和垃圾通過吸污車吸出去后,通過運用“紫外光固化修復機器人”,把高分子修復材料拖入管道內,使用UV紫外光固化照射,讓修復材料在破損的管道內迅速成型,就好比給破損的管道內壁穿了一層“新衣”。
“以前管道檢測和修復要把路面挖得千瘡百孔,既影響市容市貌,還勞民傷財,影響市民出行,下井人員還容易出現中毒等情況。現在在智能機器人的幫助下,我們不下井作業就能解決問題,比過去節省80%的工期,降低三四成成本,修復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本次展示的浮水機器人拓寬了檢測范圍,把‘軟’質、積水等惡劣工況納入了檢測范圍,施工將更加智能快捷。”技術人員介紹。
據悉,管道非開挖智能檢測修復技術適用于老舊管道集中的城市中心、文物建筑等區域。目前中建二局已將該技術成功應用于重慶綦河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項目、成都生物城污水處理廠項目、成都繞城內市政排水管網重大病害治理項目、岳陽長江大保護項目等多個工程。該項技術提供了一整套針對管網改造的智能、先進的解決方案,具有顯著的優越性,將助力城市更新更高效智能。
第十一屆國際官網展覽會于11月13-15日在武漢博覽中心舉辦,感興趣的可以加小編微信咨詢:17736718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