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國內絕大多數省份和重點城市今年將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快推進三大工程建設作為今年工作重點任務,并提出了2024年城市更新、城中村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設等的具體建設目標。

北 京:

嚴格落實北京市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三年工作方案(2023—2025年),健全市級統籌調度機制,壓實部門和各區責任,推動城市更新工作高質高效開展。持續抓好北京市城市更新條例配套政策出臺、宣貫和培訓。

積極探索社會資本參與新模式和新路徑,發揮城市更新聯盟等各類平臺組織橋梁紐帶作用,暢通各類市場主體積極有序參與渠道。研究建立城市更新激勵考核機制,強化市區督查核驗協同聯動。
落實好城市更新年度任務,推進地上地面地下空間一體化改造提升,老舊小區綜合整治新開工300個、完工200個,老樓加裝電梯新開工1000部、完工600部,推進核心區平房整院落退租、完成申請式退租2000戶,啟動危舊樓房改建20萬平方米。
改造提升老舊廠房40個,推動低效產業園區、老舊低效樓宇提質增效,啟動隆福寺文化街區、中關村西區、方莊街道等一批區域更新項目。
加大新型基礎設施投資力度,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設、“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積極推進地下管網建設。
上 海:
深入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以理念創新、方法創新推動城市更新模式創新,加強更新成本管控、資源統籌,完善“三師”負責制、規劃土地、標準規范、財稅金融等更新政策。
大力推進“兩舊一村”改造,完成12萬平方米中心城區零星二級舊里以下房屋改造、31萬平方米小梁薄板房屋等不成套舊住房改造,啟動10個城中村改造項目。
充分調動各類主體積極性,推動一批老舊工業區、商業商務區、風貌保護區、市政基礎設施更新改造,加快推進外灘“第二立面”吳淞創新城等區域更新項目。
建立市、區兩級城市更新項目庫,實行項目常態化入庫申報和動態管理。
完善政策“工具箱”,對政策效果進行評估和再賦能。
深化可持續發展模式創新。
堅持以體檢促更新,持續完善城市體檢指標體系和信息系統。
天 津:
持續釋放城市更新生產力。統籌優化生產、生活、生態布局,推進業態更新、功能更新、品質更新、有機更新。增強產業承載能力。圍繞提升中心城區現代服務業發展能級,著力引聚高端資源要素。
打造特色金融集聚標志區,有序推進解放北路、友誼北路、東疆綜合保稅區、“于響”中央商務區分別建設金融歷史文化區、金融發展活力區、租賃創新示范區、產業金融發展區。
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啟動建設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實施7個城市更新項目和一批城中村改造項目,啟動275個老舊小區改造提升,開展城市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制定城市燃氣、供熱、供水等老舊管網改造計劃,集中力量分年度分區域有序實施改造,今年改造燃氣管網623公里、供熱管網150公里、供水管網30公里……提升鼓樓、古文化街等特色街區品質,著力強化城鄉結合部、次支道路、背街里巷等精細化管理。
重 慶:
提升城市功能品質。推進城市更新,全市域開展城市體檢,編制實施城市綜合交通體系、15分鐘生活圈等專項規劃,接續推進城市更新項目,推動109公里兩江四岸治理提升,新開工改造城市危舊房7043戶,強化城市供排水管網和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創建國家節水型城市。
深入實施保障性住房建設、“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基本完成保交樓任務,開展“兩久”項目處置攻堅行動,合理確定供地規模、結構和時序,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廣州:
廣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發布《2023年工作總結和2024年工作計劃》,其中,2024年工作計劃當中指出,圍繞城市高質量發展,積極穩妥推進城市更新。
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堅持城市體檢先行,把城市體檢發現的問題短板作為城市更新的重點,統籌推動城中村改造、既有建筑更新改造、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等城市更新工作,以城市更新帶動城市高質量發展。
全力推進城中村改造。持續完善政策體系,推動出臺廣州市城中村改造條例、城中村改造實施意見、城中村改造工作導則等配套政策??茖W區分“留、改、拆”,對有價值的資源做到“應保盡?!?,對于拆除新建和拆整結合的城中村堅持“拆、治、興”并舉。
創新開展城中村改造專項體檢,提出分類分級改造建議,科學合理編制城中村改造中長期建設計劃、年度計劃及城中村改造方案。嚴格落實“依法征收、凈地出讓”,確保城中村改造項目動則必快、動則必成。參照機場三期“指揮部+公司”機制,強力推進廣州新中軸(海珠)、廣州火車站、羅沖圍、環五山創新策源區四大片區改造,實現首期項目全面開工建設。
拓寬改造融資渠道,積極爭取國家融資優惠政策、中央預算內資金、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等多種資金支持。加大城中村改造籌建保障性住房力度,重點推動解決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困難問題。
扎實推進老城區有機更新。實施200個以上老舊小區改造,有序推進老舊小區成片連片高質量品質提升示范區建設。加大城鎮危舊房屋改造,完善配套設施,改善群眾居住條件。積極開展城市品質提升,推進廣州城市新中軸貫通工作,助力實現老城市新活力。
深圳:
加大“高品質、便捷化、可負擔、全智能”保障性住房建設供給,建設籌集保障性住房10萬套(間)、供應分配6.5萬套(間),盡最大努力幫助新市民、青年人、工薪收入群體解決住房問題;

積極穩步推進城中村改造,堅持“拆、治、興”并舉,采取拆除新建、整治提升、拆整結合等多種方式,加快實施60個城中村分類改造項目,完成100個老舊小區改造,提升物業管理服務品質;

實施產業空間保障工程,積極推動寶安燕羅、坪山高新南等20個集中連片先進制造業園區土地整備,實施100個以上老舊工業園區更新改造,新整備工業用地3平方公里、供應2.5平方公里,新開工“工業上樓”項目1000萬平方米,加快制定“工業上樓”產業專項指引;

加快大空港會展城、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香蜜湖新金融中心、筍崗—清水河片區、九龍山數字城、坂雪崗科技城、鹽田港產城融合發展區、深圳國際生物谷(食品谷)等重點區域開發建設,完成重點片區投資3300億元以上;
建設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高科技企業、前海灣現代服務業、北站數字經濟、九圍國際總部、光明湖生命科技等10大類40個總部經濟集聚區,培育引進跨國公司地區總部70家以上。實際利用外資600億元以上;

高水平建設羅湖、福田中心區、深圳灣、空港會展、前海灣等世界級商圈,加快規劃建設東部地區大型商業綜合體,提升東門、華強北等步行街業態發展能級,打造一批夜間經濟示范區,新增首店、旗艦店、新概念店1000家;

河 北:
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進老舊管網改造,擴大垃圾分類覆蓋范圍,提升市政公用設施建設水平,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
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城中村改造“三大工程”,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防范化解政府債務風險,嚴厲打擊非法金融活動,平穩有序處置金融風險。
山 東:
著力深化城市更新攻堅行動。實施城市更新“十大工程”,穩妥推進160個老舊片區綜合更新,開工城鎮老舊小區改造56萬戶,加快城中村改造、“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實施城市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工程,提升物業管理水平。加快完善市政設施網,更新老化燃氣管道600公里,因地制宜推進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新增綠色建筑1億平方米以上。以繡花功夫抓好城市治理,推進智慧城市、韌性城市建設,系統治理交通擁堵、停車難等“城市病”。
山 西:
踐行人民城市理念,開展城市體檢和城市更新,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改造一批城鎮老舊小區、老舊管網和城市危舊房。規范物業管理服務。推進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和特色風貌塑造。建設公園綠地。推進完整居住社區建設試點,開展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
河 南:
建設宜居韌性智慧城市。牢牢抓住讓人民群眾安居這個基點,推動好房子、好小區、好社區、好城區建設。全面開展城市體檢,突出安全韌性、功能完善、品質提升,對城市短板弱項進行全方位檢查,做到先體檢后更新。完善水電路氣暖等市政設施和垃圾、污水等環保設施,更新改造老舊管網4000公里以上,完成老舊燃氣管網改造。
加快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城中村改造“三大工程”。開展養老托育、社區助餐、家政便民、醫療衛生等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打造功能齊全的完整社區。抓好城市生態修復,建設一批街頭公園、便民綠地、城市綠道。開展歷史文化街區摸底工作,建立保護名錄,有序穩妥做好老街巷、老建筑、老廠區的修復保護和活化利用。加快城市數字化轉型,高質量協同推進城市更新、精細化管理和文化傳承保護,以繡花功夫和歷史耐心,全面提升城市治理科學化、精細化、智慧化水平。
黑龍江:
加快補齊民生基礎設施短板。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快推進保障房、“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推動房地產業向新發展模式平穩過渡。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22萬戶以上、燃氣老舊管網800公里、供熱老舊管網500公里,推進城鎮生活污水管網補短板攻堅三年行動,擴大智慧供熱面積。
吉 林:
統籌城鄉融合、區域協調發展。推動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促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設、“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城中村改造“三大工程”,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
遼 寧:
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全面開展城市體檢。穩步推進城中村改造,加快城市地下管網改造,改造老舊小區700個、老舊管網4600公里。建設海綿城市,實施城市排水防澇能力提升工程。統籌推進“口袋公園”、城市綠道、城市水廊和完整社區試點建設,打造更多高品質生活空間。大力建設保障性住房,推動將符合條件的進城農民工納入城鎮住房保障范圍。
江 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