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在《建設工作簡報》第121期,整期刊發合肥推進城市體檢工作經驗做法《為城市更新提供精準目標 合肥市扎實開展城市體檢工作》,供全國各地學習借鑒。自2020年開展城市體檢工作以來,合肥市堅持問題導向、 民生導向,在制度建設、方法創新、構建特色指標體系、打通城市體檢與城市更新工作路徑、促進體檢成果應用等方面積極開展探索,逐步實現“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城市體檢工作模式,助力城市更新,促進城市人居環境高質量發展。一是規格高,構建多方聯動的城市體檢機制。成立以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任組長的合肥市城市體檢工作領導小組,分管負責同志任副組長,下設辦公室和專家組,構建形成“政府主導、市區聯動、部門協同、公眾參與、專家指導”的多方聯動城市體檢機制。針對2021年體檢查找出的“城市病” 問題,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高度重視,逐一點評批示,落實責任部門,多部門聯動,大力推進城市體檢工作。二是范圍廣,實施全域“不留死角”的體檢。合肥在體檢范圍上持續延伸拓展,2021年,試點開展廬陽區、瑤海區 以及肥西縣體檢工作。2022年,實現四區、四縣、一市的市域體檢全覆蓋,在廬陽區、瑤海區、蜀山區、包河區等4個 主城區,肥東縣、肥西縣、長豐縣、廬江縣、巢湖市等5個 縣市全面鋪開體檢工作,橫向上不留一處死角。同時在縱向上深化體檢單元,開展街道級試點工作,從包河區、蜀山區 各試點選取2個代表性街道,重點對比關注“建成區高峰期 平均機動車速度”“城市道路網密度”等群眾反映最多的建設問題,推動城市體檢縱深化,為城市規劃建設精準把脈。三是內容全,打造多維度、寬領域體檢格局。在國家級 城市體檢指標體系的基礎上,圍繞合肥市城市發展定位與建設現狀,每年不斷動態更新指標。2020年,聚焦創新發展“大課題”,增加“萬人高新技術企業數、國家重點(工程)實 驗室數量”等9項指標,形成59項體檢指標體系。2021 年, 聚焦民生領域“小事情”,增加“建成區高峰時間城市交通 擁堵點密度、城市水氣熱等管網安全隱患整治率”等4項指標,形成68項體檢指標體系。2022年,創新發展與民生熱 點并舉,增加“新能源車輛普及率、城市生命線工程建設覆蓋率”等29項指標,形成98項體檢指標體系。一是堅持系統分析,精準研判。不唯“數值”論,而是將城市作為“有機生命體”,在精準計算體檢指標數值基礎之上,通過與國家標準、行業規范、政策要求、相關規劃等參考標準值的橫向對比,城市內部不同地區間指標數值的空間對比等方法,發現城市病癥。2021年共計梳理出道路擁堵、停車困難、城市文化特色不足等20余項城市發展和建設中存在的短板和問題。二是堅持問計于民,問需于民。加強社會滿意度調查,采用“線上+線下”“居民+社區管理員”問卷調研等手段,多方面咨詢專家、多維度了解民意,重點發掘百姓身邊的“操心事”“揪心事”“煩心事”。如針對群眾反映的“停車難”問題,2021年,合肥市市區共建成皖能大廈、合肥大劇院、暢園新村、周谷堆農產品國際物流園等公共停車泊位8640個,逐步緩解城市“停車難”困境。合肥市結合城市體檢“三個一 ”成果,即一份體檢報告、一張體檢指標分析表、 一張病癥空間圖,將城市體檢查找出的問題,在相關規劃編制中統籌考慮,針對城市體檢發現的“城市病”,優先解決群眾身邊的“急難愁盼”和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積極探索城市體檢與城市更新聯動機制。一是持續推動城市微更新。以區級試點體檢成果推動片區更新改造。參考廬陽區城市體檢成果,推動老城片區更新改造。老城片區按照“建筑減量,品質增量”的更新原則,落實“1210”計劃(盤活閑置低效省級資產12處,市級資產10處),堅持“留改拆”并舉,降低老城區老舊建筑密度,優先補充公共停車場、社區服務中心、公共廁所、街頭游園等配套服務設施,提高老城區的通透性和舒適性。二是持續加強交通擁堵點治理。針對體檢中發現的“道路網密度偏低”“27個高峰時段交通擁堵點”等問題,合肥 市多措并舉,打通斷頭路,健全微循環,提升城市路網密度,推進“1155”實施行動計劃,結合早晚高峰大數據,系統分析擁堵點原因,分類提出城市管理、工程措施等治理建議,逐步緩解城市道路“擁堵病”。2021年,已完成環城東路與壽春路交口、長江西路與西二環交口等15處擁堵點治理。三是有序推進積水內澇點治理。針對2021年城市體檢中發現的“局部看海”等問題,結合城市、內澇專項體檢成果, 全面梳理出積澇點19處、積澇小區91處、積澇道路141 處,通過全面整治,已完成內澇點治理,2022年以來城區未發生積澇問題,群眾滿意度顯著提升。下一步,合肥市將以“一年打基礎,兩年有突破,三年 見成效”,依據城市體檢成果,依托城市更新行動,開展城 市品質提升三年行動計劃,突出有利于人的全面發展、增強要素吸引匯聚等功能,完善城市品質,提升人居環境品質。(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建筑節能與科技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