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第二輪第六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向河北省和西藏自治區反饋了督察情況。在本次反饋的督察報告中,主要突出了環境基礎設施缺口較大且存在薄弱環節等問題。
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低,短板明顯
在本批環保督察組的反饋中能夠發現,污水處理設施、垃圾收運處理設施等環境基礎設施缺口大等問題在我國西南地區等依然十分突出,此外污泥處理處置問題依然是重點需要關注的問題之一。
反饋中提到,西藏自治區7個地市所在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均低于40%,其中日喀則、昌都、林芝市分別僅為11.4%、16%、16.3%。拉薩市2020年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為22.8%,較2019年下降了3.2個百分點,每天大量生活污水直排。林芝市巴宜區污水處理廠和河西污水處理廠因管網配套不完善,不能穩定運行。全區有18個縣城沒有建成污水處理設施,阿里地區日土縣等部分建成的污水處理廠不能正常穩定運行。污水處理設施缺口明顯。
日喀則、林芝、山南等市一些特定類別的醫療廢物需集中轉運至拉薩市處置,導致部分醫療廢物處置不及時,存在環境風險。一些地方對醫療廢水污染防治工作重視不夠、監管不力,存在超標排放、運行不穩定等問題,醫療廢物和廢水處理短板明顯。
2019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三部委聯合發布的《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三年行動方案(2019-2021年)》中重點強調了“加快補齊城鎮污水收集和處理設施短板,盡快實現污水管網全覆蓋、全收集、全處理”。
近年來,我國污水處理基礎設施建設已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十三五”期間全國城鎮污水處理率已達到95%以上,但管網一直是我國污水處理中的短板,管網覆蓋不足、漏損、客水擠占管網、錯接混接、溢流等問題普遍存在,這也正是我國污水處理率高但污水收集處理率仍比較低,黑臭水體頻發的主要原因。雖然制定了污水處理提質增效三年行動方案,但管網問題并非短時間能解決,需要地方政府足夠的重視,加強管網建設和維護方面的投入,久久為功,探索適合本地的管網解決之策。
針對污水直排問題,不久前生態環境部副部長邱啟文表示,我國正加強長江、渤海、黃河入河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依法嚴打入河入海排污口偷排行為。將加大排污口環境執法力度,對違反法律法規相關規定設置排污口或不按規定排污的,依法予以處罰;對私設暗管接入他人排污口,逃避監管、借道排污的,要溯源確定責任主體,依法予以嚴厲查處。對于偷排、監測數據造假等行為,生態環境部門將保持高壓態勢,依法嚴厲打擊,并對違法行為進行公開曝光。對于涉嫌犯罪的,與司法機關保持聯動,及時將案件移送公安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面對生活污水收集率低等問題,E20研究院指出,應優先實施投入不大但效果明顯的提質增效措施,如在對管網全面普查的基礎上,糾正管網的錯接、混接、漏接,把直排的污水接入處理廠;對超負荷污水處理設施予以改擴建,提高現有設施處理能力;采取低投入對策降低合流制溢流。另外一些提質增效對策投入大、工期長,需要從長計議,系統規劃、逐步實施,是久久為功的事情,如建設綠色基礎設施(海綿),控制溢流污染;建設溢流控制設施,提高截留倍數;控制管道的入流/入滲。
生活垃圾處理、處置能力不足,滲濾液處理不到位問題需高度重視
目前,西藏自治區有24個區縣的生活垃圾填埋場處于滿庫容或基本滿庫容狀態,普遍沒有安排新建處理項目,生活垃圾面臨“無處可去”的隱患。那曲市比如縣生活垃圾處理項目雖列入了“十三五”建設規劃,但尚未開工建設。部分生活垃圾填埋場管理寬松,運行不規范,存在滲濾液處理不到位、垃圾超出壩體高度填埋問題。
河北省生活垃圾處置和危險廢物管理也存在明顯差距。全省126座垃圾填埋場積存近百萬噸滲濾液,環境風險隱患突出。秦皇島市昌黎縣垃圾填埋場2020年7月至今違規轉運3.6萬噸滲濾液。石家莊藁城區沃斯頓生物技術公司非法填埋危廢并采取水泥固化措施加以掩飾,性質惡劣。
近年來雖然全國各地生活垃圾處理能力不斷提升,處理缺口正在逐漸縮小,但存量填埋設施的環境問題日益顯現,已然成為生態環境新的風險點。特別是滲濾液處理不達標、防滲系統薄弱、日常作業不規范等環境隱患突出,對周邊環境構成潛在威脅。一些填埋設施庫容漸滿、服務年限陸續到期,改造難度大成本高成為推進封場整治的主要制約因素。對此,應充分做好滲濾液的收集導排、填埋氣收集處理等相關工作,有序開展填埋設施的封場治理。
E20研究院認為,焚燒、填埋負荷失衡將在短期帶來垃圾收運體系提升的項目機會,以及長期跨區域垃圾焚燒處理機會。而超負荷、超期運營將帶來持續的填埋場精細化運營管理及修復工程機會。
雙碳背景下,污泥處理處置任務依然十分艱巨
在本次反饋的問題中,河北邢臺市隆堯縣正祥牧業公司2017年以來非法接收污泥8.8萬余噸,近1.3萬噸傾倒在226畝耕地上,未采取任何防控措施。唐山市古冶區沃農有機肥廠2018年以來違規接收污泥15.6萬噸,超過5萬噸去向不明。辛集市11個皮革企業污泥暫存場存放污泥約127萬立方米。
污泥作為污水處理的副產物,一直被輕視,“重水輕泥”的現象普遍存在。污泥處置是城市污水處理的“最后一公里”,如處理處置不當,會對生態環境造成二次污染。而且,在目前污水處理廠特許經營協議下,污泥處置的責任主體界定不清,這滋生了種種社會矛盾糾紛,成為當下社會的一大頑疾。
2020年7月,《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補短板強弱項實施方案》也明確將污泥無害化和資源化作為“補短板強弱項”的重點難點,對于處理處置方式也做出了方向引導。據E20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污泥處理處置市場分析報告(2020版)》統計,預計到2025年,城鎮污泥產生量將超過6200萬噸,據此估算,“十四五”規劃新增污泥無害化處理規模在5-6.5萬噸/日,將會帶來225-300億的市場投資規模。
然而在政策的關注以及市場的火熱下,污泥的處境始終尷尬。在近年來中央環保督察組對各省市給出的反饋情況來看,污泥問題始終是各督察組關注的重點。在最近兩年的環保督察反饋中看,幾乎可以說從東到西、從南到北,各個大小城市或多或少都存在污泥的問題。“整個城市沒有正規的污泥處理設備”、“污泥堆了13年沒人管”等新聞報道顯得有些觸目驚心。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環境學院副院長、低碳水環境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王洪臣曾在E20環境平臺主辦的上海水業戰略論壇上指出,他近年來考察了許多污水處理廠,可以明顯感覺到,威脅污水廠穩定運營的第一大因素就是污泥沒有出路(詳情點擊:王洪臣:污水處理廠穩定運營,需要破解政策難題)。
經過多年探索,我國污泥處理處置行業主要形成了穩定化處理與安全處置的四條主流技術路線:“厭氧消化+土地利用”、“好氧發酵+土地利用”、“干化焚燒+灰渣填埋或建材利用”,以及“深度脫水+應急填埋”,支撐著我國污泥處理處置問題的解決。
根據E20研究院調查顯示,由于以前我國污泥處理以填埋作為主要方式,因此在目前污泥的存量項目中,干化脫水后的填埋占比依然為最高,在新增項目中,處理方式以干化為主,2020年污泥干化脫水占比約為72%,較2019年增加了5個百分點。在處置方式中,焚燒占比呈現逐漸增加的態勢,占比已經達到30-40%左右。
在地域分布上,污泥焚燒和干化是華東地區應用最為廣泛的污泥處理技術;東北地區、華東地區和華中地區則為污泥好氧堆肥技術;此外,厭氧消化設施在華東、華北和華中地區亦廣泛建設。
值得注意的是,污泥處理處置監管趨嚴且形成常態化,此外在碳達峰、碳中和的國家整體規劃下,污泥的處理處置后端出路問題仍需從政策層面予以高度重視,包括但不限于目前存量污泥的無害化妥善處置,以及污泥處理設施的補短板建設,還包括污泥處理處置新技術的研發與技術突破等。
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城市污染控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戴曉虎強調,在碳中和的背景下,未來污泥處理處置應以節能降耗及資源能源回收為目標,通過現有技術提升與綠色低碳技術開發,實現過程能耗降低、化學藥劑替代、逸散性溫室氣體控制,以及生物質清潔能源回收等,以提升我國污泥處理處置的碳減排水平。
從規劃中,看西藏、河北的治理思路及其環保市場重點
面對本次環保督察反饋意見,西藏自治區將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切實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保護好冰川、高原湖泊等自然生態系統,推進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
西藏自治區發布的《西藏自治區“十四五”時期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中提到,將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強化環境風險防控等作為重點任務。其中,污水管網、污水及垃圾處理處置設施建設都被重點提及。
提質升級城鎮污水處理及收集管網,雨污分流提升改造。開展江河源保護行動,實施江河源保護“管護、強基、提能”三大行動九項工程。2022 年 6 月底前,縣級城市完成建成區內黑臭水體排查,到2025 年,縣級城市建成區保持水體“零”黑臭。
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穩步推進,縣城及以上城鎮污水處理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大幅提升,醫療廢物得到妥善處置。
到 2025 年,全區縣城及以上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 98%以上、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 85%以上。持續打好“白色污染”治理攻堅戰,深入開展美麗西藏“三整治三提升”行動,推進主要城鎮、鄉村周邊、重要交通干線沿線、旅游景區景點、建筑施工場地、河湖濕地等區域“白色污染” 治理。拓展城鄉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建立健全符合西藏實際的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處置體系,推進城鄉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
統籌新建、在建和現有危險廢物焚燒設施、協同處置固體廢物的水泥窯、生活垃圾焚燒設施以及其他協同處置設施等資源,建立醫療廢物協同應急處置設施清單,完善處置物資儲備體系,保 障重大疫情醫療廢物應急處置能力。持續推進危險廢物專項整 治行動,嚴厲打擊危險廢物非法轉移傾倒等違法犯罪行為。
城鎮污水垃圾處理及收集系統。完善地市和縣城所在地城鎮污水處理及收集管網,雨污分流提升改造,改擴建部分城鎮生活垃圾無害處理(含轉運)設施,地(市) 46 所在地及市轄區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和減量化處理設施。
深化地下水污染防治,加快建設地下水環境監管平臺,推動重點鉛鋅礦山開采區、尾礦庫、危險廢物處置場、垃圾填埋場及周邊地區地下水環境調查評估。加強自然資源、水利、生態環境等部門協調聯動,形成地下水監測監管和污染治理工作合力。
河北省對督察反饋也十分重視,將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要求,扎實推進首都“兩區”建設,高標準建設雄安新區,鞏固大氣污染治理、白洋淀水質提升成效,嚴控“兩高”項目盲目上馬。加快補齊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短板,提升產業集聚區環境管理水平。嚴禁圍填海違法行為,嚴肅查處礦山開采違法行為。高度重視群眾環境信訪問題辦理,切實解決好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生態環境問題。對失職失責問題,要責成有關部門進一步深入調查,厘清責任,嚴肅、精準、有效問責。
在河北省發布的《河北省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中,重點強調了工業固體廢物污染防治以及城鎮污水處理的提質增效,也確定了污泥無害化處理目標:
強化工業污染減排。實施差別化環境準入政策,推進涉水工業企業全面入園進區。新設立和升級的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工業園區同步規劃建設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加快完善工業園區配套管網,推進“清污分流、雨污分流”,實現園區污水全收集、全處理。
完善排污口長效監管機制。常態化開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健全排查、監測、溯源、整治工作體系,建立動態監管清單和責任主體清單,依法將排污口管理要求納入排污許可證,推進數字化管理,實現排污口水質自動監測、視頻監控全面覆蓋。到2025年,基本完成全省主要河流干流及重要支流入河排污口整治。
推進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規劃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服務片區,加快城鎮污水處理設施擴容和差別化精準提標,實施除磷、脫氮改造。強化城市初期雨水收集處理體系建設,全面完成市政合流制排水管網雨污分流改造任務,同步實施雨污水管網混錯接改造和破損修復,杜絕污水等直接排入雨水管網。推進城鎮污水管網全覆蓋,對進水情況出現明顯異常的污水處理廠,開展片區管網系統化整治。到2024年,地級城市建成區實現長治久清,縣級城市建成區全面消除黑臭水體。到2025年,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區污水管網空白區,建制鎮污水收集處理能力明顯提升,城市和縣城污泥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7%以上。
完善危險廢物監管體制機制。拓寬部門溝通協作渠道,建立覆蓋危險廢物產生、收集、貯存、運輸、利用、處置等全過程、全鏈條式監管體系。完善聯席會議制度,促進信息共享。嚴格落實“網格化”監管,深化網格長、網格監督員、監督執法人員、企業內部監管人員“一長三員”監管機制。建立危險廢物環境風險區域聯防聯控機制。
加大源頭管控力度。嚴格執行危險廢物名錄管理制度,動態更新危險廢物環境重點監管單位清單。嚴把涉危險廢物工業項目環境準入關,落實工業危險廢物排污許可制度。組織危險廢物相關企業實施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鼓勵生產者責任延伸,支持研發、推廣減少工業危險廢物產生量和降低工業危險廢物危害性的生產工藝和設備。
規范危險廢物收集轉運。推動建立危險廢物跨省轉移“白名單”制度。開展工業園區危險廢物收集轉運試點。嚴格危險廢物產生、運輸、利用處置轉移聯單管理,推動轉移運輸規范化和便捷化。支持危險廢物專業收集轉運,利用處置單位和社會力量建設區域性收集網點和貯存設施。鼓勵在有條件的高校集中區域開展實驗室危險廢物分類收集和預處理示范項目建設。
合理布局危險廢物處置能力。推動全省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與產廢情況總體匹配。支持鋼鐵、石油開采、鋁材加工等產業集中區域,建設除塵灰、油泥油腳、鋁灰渣和二次鋁灰等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設施,支持大型企業集團內部共享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設施。建設一批廢酸、活性炭利用處置項目。加強區域合作,推動京津冀共享處置設施建設。
提升危險廢物鑒別管理水平。落實危險廢物鑒別程序和鑒別單位管理要求,強化產廢單位危險廢物識別鑒別主體責任。加強區域性危險廢物和化學品測試分析與環境風險防控技術能力建設。強化對社會鑒定機構的監管。
強化危險廢物環境風險防控能力。強化對危險廢物收集、貯存、處置單位的監管,嚴防危險廢物超期超量貯存。推進智能化視頻監控體系建設。在環境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鼓勵工業企業對產生的危險廢物回收再利用處置,開展“點對點”定向利用的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豁免管理試點。
加快構建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深化雄安新區“無廢城市”試點,在各市開展“無廢城市”創建。健全強制報廢制度和廢舊家電、消費電子等耐用消費品回收處理體系。以電器電子產品、汽車產品、動力蓄電池、鉛酸蓄電池、飲料紙基復合包裝物為重點,加快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構建建筑垃圾管理和資源化利用體系,建立健全政策引導、市場推動、社會參與的長效推進機制。
強化工業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持續開展非法和不規范堆存渣場排查整治,建立排污單位工業固體廢物管理臺賬。推行生產企業“逆向回收”等模式,推動大宗工業固體廢物貯存處置總量趨零增長。加快建設邯鄲、唐山國家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基地,推進綜合利用產業集聚發展,提升綜合利用水平。
科學統籌生活垃圾轉運處置能力。合理設置生活垃圾分類設施,規范細化垃圾分類標識,推進現有不規范生活垃圾轉運站升級改造。穩步推進廚余垃圾處理設施能力建設。加快生活垃圾焚燒處理全域覆蓋,配套飛灰處置設施建設,實現全省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現有生活垃圾填埋場主要作為垃圾無害化處理的應急保障設施和飛灰固化物填埋使用。鼓勵探索依托焚燒處理設施對垃圾場陳腐垃圾進行分選消納,騰挪庫容。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世紀城路19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