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是需要大數據、智慧科技支撐的緊迫時期,智慧城市建設“切實好“的地區,已經彰顯了對疫情聯防聯控較好的效果。


建設智慧城市,不僅僅對疫情起到強有力的支撐作用,而是要全盤洞察城市數據,讓數據從下到上快速化,真實化,讓決策精準化,科學化,使政府對未來發生的包括疫情在內的重大風險,都能盡早知曉,消滅危險于萌芽中。


建設智慧城市,不僅僅對政府提供管理工具,更要給人民更好的服務。圍繞各類人士在非常時期,應該提供怎樣的技術支撐,隔離人員如何監控,社區工作人員如何排查,正常人民的生活如何得到保障,都需要通過智慧城市大數據去運籌帷幄。


上海市在防疫中的表現,已經讓全國矚目,很多地區紛紛效仿和借鑒,上海市的智慧城市的推進,也值得全國各地去學習和參考。


附全文如下:


關于進一步加快智慧城市建設的若干意見

智慧城市是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是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載體。為進一步加快我市智慧城市建設,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明確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堅持新發展理念,順應新一輪信息技術和科技革命發展浪潮,聚焦智慧政府、智慧社會、數字經濟等,全面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與城市發展戰略深度融合,更高水平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高質量助力經濟轉型創新發展,更高效率提高城市管理和社會治理水平,著力優化體制機制、完善體系架構、加強總體謀劃,統籌規劃、建設、管理和生產、生活、生態等各方面,發揮政府、社會、市民等各方作用,聚焦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全面賦能數字經濟三大建設重點,夯實“城市大腦”、信息設施、網絡安全三大基礎保障,加快推進新一輪智慧城市示范引領、全面建設,不斷增強城市吸引力、創造力、競爭力。
  (二)建設目標。
  到2022年,將上海建設成為全球新型智慧城市的排頭兵,國際數字經濟網絡的重要樞紐;引領全國智慧社會、智慧政府發展的先行者,智慧美好生活的創新城市。堅持全市“一盤棋、一體化”建設,更多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手段,推進城市治理制度創新、模式創新、手段創新,提高城市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管理水平。科學集約的“城市大腦”基本建成,全量匯聚的數據中樞運行高效;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持續深化,群眾辦事更加方便,營商環境進一步優化;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加快推進,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不斷提高;數字經濟活力迸發,新模式新業態創新發展;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全面優化,網絡安全堅韌可靠,制度供給更加有效;城市綜合服務能力顯著增強,成為輻射長三角城市群、打造世界影響力的重要引領。
  二、統籌完善“城市大腦”架構
  (三)深化數據匯聚共享。將數據作為“城市大腦”的核心資源,依托市大數據中心,優化公共數據采集質量,實現公共數據集中匯聚,加強數據治理,建立健全跨部門數據共享流通機制。探索建設數字孿生城市,數字化模擬城市全要素生態資源,構建城市智能運行的數字底座。
  (四)強化系統集成共用。以大網絡大系統大平臺建設為導向,按照門戶集成、接入管理、用戶管理、授權管理、資源管理、安全防護“六個統一”要求,推動各部門、各區專用網絡和信息系統整合融合,實現跨部門、跨層級工作機制協調順暢。優化政務云資源配置,重構優化各類政務系統,促進政府管理和服務規范高效。推動城市管理、社會治理領域跨部門系統建設,聯手破解城市治理難點。
  (五)支持應用生態開放。大力吸引各類社會主體積極參與,建設優良的智慧城市開發生態。依托市大數據中心資源平臺,有序推進城市公共數據集開放。聚焦社會信用、醫療健康、普惠金融等領域,推行解決方案供應商和創新產品目錄,建立大數據聯合創新實驗室,形成開放應用示范。在惠民服務、精準治理、網絡安全等領域,打造一批社會化典型應用。
  三、全面推進政務服務“一網通辦”
  (六)推動政務流程革命性再造。從以政府部門管理為中心向以用戶服務為中心轉變,梳理優化部門內部操作流程、辦事及處置流程。聚焦群眾使用頻率高的辦理事項,加快電子證照、電子印章和電子檔案應用,推進減環節、減證明、減時間、減跑動次數。繼續加大簡政放權力度,簡化優化辦事環節,實現高效辦成“一件事”。
  (七)不斷優化“互聯網+政務服務”。完善“一網通辦”總門戶功能,擴大移動端“隨申辦”受惠面,不斷拓展各類服務場景,健全政務應用集群。將“企業服務云”作為企業服務“一網通辦”重要組成,面向全規模、全所有制、全生命周期企業,加強為企服務統籌協調、惠企政策資源共享。深化跨部門協同審批、并聯審批,持續完善全流程一體化在線服務平臺,全力打響“一網通辦”政務服務品牌,著力營造高效便捷的營商環境。
  (八)著力提供智慧便捷的公共服務。聚焦醫療、教育、養老、文化、旅游、體育等重點領域,推動智能服務普惠應用,持續提升群眾獲得感。推進衛生信息互聯互通互認,促進醫療服務精準化,探索醫保支付方式創新,提升養老助殘托幼等信息化服務能力。匯聚優質學科資源,支持智能交互學習,提高教育供給滿意度。加強文化藝術市場智能化服務水平,支持數字演藝等文娛活動,擴展文化服務豐富性。整合區域商業、文化、旅游公共資源,打造“一部手機游上海”示范項目,拓展城市體驗感、感知度。
  四、加快推進城市運行“一網統管”
  (九)一體化建設城市運行體系。緊扣“一屏觀天下、一網管全城”目標,依托電子政務云,加強各類城市運行系統的互聯互通,全網統一管理模式、數據格式、系統標準,形成統一的城市運行視圖,推動硬件設施共建共用,加快形成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的協同運行體系。
  (十)提升快速響應和高效聯動處置能力水平。基于城市網格化綜合管理需求,打造信息共享、相互推送、快速反應、聯勤聯動的指揮中心,建設職責匹配的事件協調處置流程。開展城市運行數據分析,加強綜合研判,增強城市綜合管理的監控預警、應急響應和跨領域協同能力,實現高效處置“一件事”。
  (十一)深化建設“智慧公安”。高標準推進平安城市建設,實現感知泛在、研判多維、指揮扁平、處置高效,構筑全天候全方位安全態勢。實施科技強警,再造現代警務流程,切實提高數據利用能力,推動信息新技術在大人流監測預警、城市安防、打擊犯罪等領域深度應用,打造國內智慧警務標桿。
  (十二)建設運行應急安全智能應用體系。在消防、防災減災、安全生產、危險化學品管理等城市安全重點領域,實現全環節全過程預警監管處置。推動物聯傳感、智能預測在給排水、燃氣、城市建設領域的應用,全面提升城市運行安全保障能力。持續提升智能電網靈活性和兼容性,滿足輸電多樣化需求。加強公共衛生安全信息化保障,建設食品藥品信息追溯體系和公共衛生預警體系。推動實時數據分析、計算機視覺等在智能交通領域的應用,提升服務效率。
  (十三)優化城市智能生態環境。加強對水、氣、林、土、噪聲和輻射等城市生態環境保護數據的實時獲取、分析和研判,提升生態資源數字化管控能力。積極發展“互聯網+回收平臺”,完善生活垃圾全程分類信息體系,實現全程數字化、精細化、可視化管控。推動氣象數據與城市運行應用聯通,提升氣象精準預測、預防能力。
  (十四)提升基層社區治理水平。加強黨建引領,建設“社區云”,推進街鎮、居村各類信息系統歸集,有效支撐居村委會減負增能。支持基層綜合管理應用,完善基層事件發現機制,豐富市、區協同處置主體。創新社區治理O2O模式,建設數字化社區便民服務中心,推進社區治理共建共治共享。
  五、全面賦能數字經濟蓬勃發展
  (十五)打造數字新產業創新策源高地。在智慧政府建設中先試先用,支持區塊鏈數據溯源、V2X智能網聯等新技術率先規模化落地。聚焦新一代人工智能、下一代信息通信、高端芯片設計制造、核心軟件等重點領域,推動一批關鍵技術與智慧城市建設深度融合,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功能型平臺建設,大力提升數字經濟新興產業核心競爭力。
  (十六)推進數字化轉型高質量發展。加快推動數字化向更多更廣領域滲透,實現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聚焦汽車、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重點行業,率先打造智能制造產業集群。聚焦云服務、數字內容、跨境電子商務等特色領域,建設“數字貿易國際樞紐港”,形成與國際接軌的高水平數字貿易開放體系。聚焦“三農”,發展智慧綠色農業,促進農產品安全和品質提升。提升“智能+”服務效能,加快推進法律、會計、技術交易等專業服務業利用信息技術轉型提升,大力發展數字航運、流媒體等數字服務業。
  (十七)加快發展新模式新業態。推進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聚焦個性化定制、網絡化協同、智能化生產、服務化延伸,打造一批工業互聯網標桿園區,做強一批領軍企業。持續推動數據融合創新應用,建成一批金融科技、數字設計、“互聯網+”生活等創新創業示范項目。建設世界級的智慧城市應用場景,在城市管理、民生服務等重點領域實施“揭榜掛帥”,培育創新龍頭企業、獨角獸企業以及一大批有活力的中小企業,將場景優勢充分轉化為產業發展新動能。
  (十八)重點建設數字經濟示范區。規劃布局新型智慧城區,加快城市智能化更新,聚焦“3+5+X”重點區域,強化智慧產城融合,推進新城高品質建設。加快推動南大、吳淞、高橋、吳涇、桃浦等整體轉型區域布局數字經濟新興產業,支持各區因地制宜建設智能產業新載體。在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虹橋商務區等重點區域,打造“未來之城”示范城區和國家級新型智慧城市先導區。
  六、優化提升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布局
  (十九)推動網絡連接增速。推動5G先導、4G優化,打造“雙千兆寬帶城市”。率先部署北斗時空網絡,深化IPv6應用。推進信息基礎設施與城市公共設施功能集成、建設集約。
  (二十)推動信息樞紐增能。打造通達全球的新一代國際交互系統,建設“全球數據港”。加強長三角區域協同,建立基于直連的毗鄰區數據中心新模式。依托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深化增值電信領域投資貿易便利化,部署全市內容存儲交換樞紐,統籌能效指標,優化互聯網數據中心布局。
  (二十一)推動智能計算增效。建立高性能計算設施和大數據處理平臺,建設面向人工智能的算力和算法中心。優化邊緣計算節點規劃布局,建設邊緣計算節點資源池,實現算力的云邊端統籌供給。
  (二十二)推動泛在感知增智。打造物聯、數聯、智聯三位一體的新型城域物聯專網,部署城市神經元節點及感知平臺,構筑“城市神經元系統”,助力“城市大腦”功能拓展、服務延伸。
  七、切實保障網絡空間安全
  (二十三)增強關鍵信息安全韌度。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和等級保護制度、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制度,增強規劃建設、運行監測、通報整改等各重點環節的網絡安全管理。率先推行首席網絡安全官制度。
  (二十四)提升信息安全事件響應速度。壓實網絡安全工作主體責任,探索動態防御、量子通信等新技術在網絡安全漏洞發現、重大事件預警等方面深度應用,提升態勢感知、應急協同處置和快速恢復能力。
  (二十五)完善公共數據和個人信息保護。加強對數據資源在采集、存儲、應用等環節的安全評估,建設面向數據跨境流動的安全評估體系。持續開展打擊網絡違法犯罪活動,深入推進網絡安全知識技能宣傳普及。
  (二十六)加大網絡不良信息治理力度。發揮行業自律作用,健全互聯網不良信息發現機制,加強技術管網,強化有害信息治理。優化完善協作系統功能布局,推動數字系統和電子檔案可溯源、可比對,形成網絡綜合治理格局。
  (二十七)創新發展網絡安全產業。強化網絡安全產業上下游協同,布局特色產業園區,構建行業共性平臺,建立安全企業服務要求和能力評估機制,提升核心技術突破和服務保障能力。
  八、全面增強智慧城市工作合力
  (二十八)優化組織架構。增強市智慧城市建設領導小組(以下簡稱領導小組)統籌協調功能,堅持市區協同、分工負責。在政務服務、城市運行、數字經濟等重點領域設立專項工作組,由分管市領導擔任召集人,牽頭協調推進各領域跨部門、跨層級信息化工作。充分發揮領導小組辦公室統籌協調和服務樞紐功能,做好規劃制定、標準規范、項目組織、統計評估等工作,并加強對各區指導。
  (二十九)強化規劃引導。優化全市大網絡大系統大平臺建設機制,統籌各區、各領域信息化規劃編制。實現全市公共信息系統“整體規劃、滾動實施、效果導向、動態調整”建設管理路徑,建立完善考評督查制度。對標全球一流城市,加強智慧城市建設動態評估和結果應用。
  (三十)完善標準體系。加強標準制定及測試認證,支持企業參與基礎共性技術標準制定,建立智慧城市應用安全測試體系。充分發揮各領域國家級示范區、先導區的試驗場作用,強化跨領域、跨層級關鍵共性領域的標準制定。
  (三十一)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加大智慧城市復合型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力度,在工業領域率先推行首席信息官制度。持續推動智慧工匠選樹、領軍先鋒評選,打造實訓基地和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建立市級人工智能、集成電路、5G、工業互聯網等人才庫,構建多層次、高質量的人才梯隊。
  (三十二)完善投融資機制。按照統籌集約原則,整體規劃、分期投入,優化政府采購相應條款,建立政府信息化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通過政府引導、企業主導,大力吸引社會資本和金融資源投入。鼓勵深度挖掘智慧城市應用場景,為各類創新企業做大做強提供廣闊市場。支持社會各方積極參與,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動局面。
來源:智慧城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