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剛才我拉的便便怎么不見了呀?你知道它跑哪兒去了嗎?”在高鐵車廂內,一位小男孩上完廁所后好奇地問身旁的媽媽,媽媽說:“被水沖走了呀,可能跑到鐵軌上面去了。” 旅客在高鐵上上完廁所后,糞便會不會順著廁所直接排到鋼軌上呢?真實情況是,不僅不會,而且還有專門的工作人員清空糞便。在貴陽車輛段貴陽北動車所,有一群人每天要與高鐵上的“移動廁所”打交道,專門負責清理高鐵集便器中的糞便,他們兩人一組,將入庫檢修動車上的污物全部吸完,他們就是為旅客創(chuàng)造舒適環(huán)境的幕后英雄——“高鐵吸污人”。 3月23日,記者來到貴陽北動車所探訪“高鐵吸污人”。據介紹,吸污并不是單一的工作,它只是動車濾網組所有工作中的一種,動車濾網組的工作人員除了吸污外,還要參與上水、洗底網、洗絕緣池等工作。記者了解到,貴陽北站動車濾網組成立于2014年9月,目前共有90余名工作人員,分為三個班組,他們的平均年齡為25歲。據統(tǒng)計,他們每天至少吸出吸出5噸污物,一天要清理廁所近300個。 “現(xiàn)在很多人都還停留在‘老印象’,以為列車上的糞便會直接排放到鐵軌上,其實車廂里的廁所早就告別‘一瀉千里’情況了。”貴陽北站動車濾網組工長程學春介紹說,以往列車上都是傳統(tǒng)的直排式廁所,現(xiàn)在采用的都是類似飛機上采用的集便器式廁所。 集便器式廁所先將糞便集中到集污箱,再等列車到站后用吸污車進行轉移。對旅客而言,不僅僅是廁所衛(wèi)生更好,更重要的是,集便器式廁所克服了以往列車靠站停時廁所必須關閉的弊病,集便器式廁所可24小時開放,列車停靠站點時旅客仍然可以上廁所。 今年35歲的周世輝是動車濾網組的一名工作人員,同時也負責吸污工作。他穿好工作服、戴上安全帽和手套后,和一名同事來到動車檢修庫,只見他先把吸污泵打開,然后來到登記處進行登記,并用對講機向調度員匯報作業(yè)開始時間和股道車號,等調度員同意后進入現(xiàn)場開始作業(yè)。 周世輝來到一列動車旁開始吸污,為動車所有廁所進行“清腸”。周世輝說,動車的污水污物不是靠人工打開便池進去掏,而是靠吸污管利用真空負壓將污水污物吸入地下排污管道。 只見周世輝拿起吸污管與車廂上的污物箱排污管對接、卡牢,打開閥門,啟動真空泵,污物箱里的糞便等污物就被抽走了,污物將通過地下管道流到化糞池里。記者通過計時發(fā)現(xiàn),周世輝吸一個污物箱要花3分鐘,一列動車總共有8個污物箱,也就是說,吸完一列動車的全部污物大概需要24分鐘。“商務座和一等座旅客比較少,產生的污物不多,清理時間會很短”,周世輝說,二等座由于乘坐的旅客多,產生的污物就多,清理完一列動車所有污物就要花半個多小時。 周世輝說,并不是每次吸污都能順利完成,有時會有乘客把方便面殘留物、衛(wèi)生巾、毛巾、飲料瓶蓋、煙頭等扔到車廂馬桶里,這些異物極易導致污物箱發(fā)生堵塞。這時,必須親自用手伸進污物箱排污口,將這些異物摳出來。清污隊員把清污管與列車排污口對接
據他回憶,在2016年8月份的一天,他正和同事對一列動車進行吸污,當他吸到第五個污物箱時,發(fā)現(xiàn)才吸了幾十秒鐘,就感覺吸污管沒有了吸力。根據他多年的經驗判斷,污物箱一定是被異物堵住了。為了能快速吸完污物,周世輝當時顧不上臟,立即脫下手套,把手從污物箱的排污口里伸了進去,他感覺到里面是一塊毛巾,可毛巾被大量的糞便壓住,很難拉出來。周世輝左右手換著試了幾次,才抓住毛巾的一個小角,經過5分鐘左右的努力后,才把毛巾拉出來。 “把毛巾拉出來的那一瞬間,大量的糞便從排污口涌出來,弄得我一身都是,想起來都有點令人作嘔。”因此,周世輝也想借助本報進行呼吁,旅客在使用廁所時,一定不要將雜物扔到廁所里。“冬天還好說,氣味不是很大。夏天挺遭罪的,特嗆人,一列車清理下來鼻子都‘失靈’了。每天下班第一件事就是洗澡,不然回了家孩子都不讓抱。”
在北站動車所內清污隊員要從地下拉出一條抽污管與列車排污口對接
周世輝告訴記者,由于白天大部分動車都在開行,白天一般只吸4組動車污物,一到晚上所有動車都開回動車所,因此晚上大概要清理30組動車污物。吸污工人兩人一組,有時由于時間緊,要在20分鐘內將8節(jié)車廂的污物全部吸完,而他們吸污用的吸污管最少有50斤重。 【文章來源:人民鐵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