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井內一塊可遠程遙控的隔水擋板,不僅解決了排水工人夜間養護難題、養護期間擾民問題,還節省了養護用水。這就是北京排水集團在西城區什剎海地區試點應用的排水管網智慧沖洗系統,目前該系統正在試用階段,未來有望在條件允許的地區推廣。
陳曉東是北京排水集團管網一分公司運行一班的班長,什剎海前海北沿500米長的地下排水管網是他的管轄范圍之一,這其中包括3個閘門和16個檢查井。排水管網里流動的,是附近居民家排出的生活污水和降雨時流入的雨水,按照常規的操作,排水管網需要定期清理和養護,防止泥沙、垃圾等物品堵塞管線。根據位置不同,養護的頻次也有所不同,1個月到1年不等。然而由于前海北沿路邊餐廳酒吧眾多,管網里除了生活污水、雨水和少量泥沙之外,還經常滯留油污,有時管內積存的油污占到管徑的50%左右。這里的排水管網就需要頻繁檢查、經常清理,陳曉東和同事們一個月至少來一回。
每次來養護前海北沿的管線,陳曉東和同事必須開兩輛車,一輛皮卡用來裝警示牌和工具,另一輛是裝載著中水的水車。前海北沿是一條寬度只有五六米的小胡同,由于緊鄰什剎海景區,白天游客眾多,胡同游的三輪車更是載著游客頻繁穿梭,這時候施工不僅會影響交通,還會影響景區風貌,“畢竟井蓋里是污水,天熱的時候會竄味兒。”怎么辦?只能晚上作業。但問題又來了,胡同北側都是民房,距離排水井蓋最近的窗戶只有兩米左右,夜深人靜的時候,沖水設備發出的聲音會吵醒居民。為了不影響旅游,又盡量減少擾民,陳曉東和同事將作業時間定在了凌晨3時到第二天早上9時,但由于工作量較大,每個月他們要連續拿出5個晚上才能完成一次養護。而這里還只是他們這個班組養護計劃的一部分,別的區域的管網也需要這么養護。
“每天早上回單位迷瞪一會兒,下午去周圍的社區和居民家中敲門,告訴他們晚上我們要沖管子了,晚上再出來作業。”這樣的工作狀態,陳曉東和同事持續了5年,直到去年,他們的工作模式終于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去年年底,北京排水集團管網一分公司啟動了什剎海地區智能管網試點項目,將前海北沿的3個排水管網閘門作為試點,安裝智慧沖洗設備,通過物聯網等手段,遠程或自動控制閘門,實現自動沖洗。
這是一個什么樣的“神器”?記者昨天跟隨北京排水集團管網一分公司副經理楊福天和陳曉東來到了前海北沿胡同14號院門前,打開井蓋,就能聽到井內的流水聲,“這些都是源源不斷從周邊用戶家流出來的生活污水,”楊福天指著井內一個像挖掘機挖斗一樣的鑄鐵材質設備說,“這就是智慧沖洗設備。”其貌不揚的“鐵家伙”怎么能實現智慧沖洗?楊福天解釋,智慧沖洗系統由機械臂、擋板和控制盒三部分組成,擋板升起時會擋住上游管線的橫截面,攔截住絕大部分的上游來水。當管線需要沖洗的時候,控制盒會通過物聯網接收信號,控制機械臂下降,擋板落下,水頭會帶著沖力朝下游迅速流去,靠水流自身的流速,對管線內壁進行沖洗。為了給記者演示,楊福天將系統調至手動模式,只見他在井口旁的操作箱里簡單操作一番,機械臂突然下沉,隨著“嘩”地一聲,上游積攢的來水瞬間朝下游沖去。
楊福天告訴記者,在系統設計前期,技術人員收集了什剎海地區8年來的地下管網養護數據,生成數據庫,系統通過分析之后為每條管線設計了不同的沖洗方案,“就好像管網有自己的大腦,知道什么時候該沖洗,什么時候該休息。”楊福天說,周邊管線來水情況不同,沖洗所用水量的積攢時間有所不同,最長的需要十幾個小時,能積攢出150米到200米左右的沖洗距離,如果周邊來水量大,幾個小時就能實現一次沖洗。沖洗到管線下游的泥沙等雜物,排水工人只需要清淘運走即可。更重要的是,沖洗管網的所有用水都是利用現有的生活污水,而此前全部需要購買中水,并通過水車運送到井口再實現沖洗。“其實生活污水并不算特別臟,這也算是就地取材了。”
“現在我們的管網干凈多了,要是以前,井蓋一打開就一股味兒。”最高興的是陳曉東,以前每次來前海北沿作業,他的班組至少要來5個人、兩輛車,耗時5個晚上才能完成。安裝了“神器”之后,只需要1個人和一臺電動車,一個月來巡查兩次,每次打開井蓋查看一下設備,再手動調試一下,10分鐘就能搞定了。為何選擇什剎海地區作為試點?楊福天說,什剎海地區是老城區,人口密度大,路況狹窄,是管線養護難度較大的地區,“智慧沖洗系統如果能解決難點地區的問題,那么就有推廣的意義了”。楊福天說,目前什剎海地區安裝了10套智慧沖洗設備,系統還在試用和調試階段,未來還將繼續完善系統,實現更加精準的養護模式,在有條件的地區實現推廣。
【新聞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湖北省武漢市鸚鵡大道61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