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下綜合管廊是在城市地下建造一個集約空間用于管線的敷設、增減和運維,是城市重要基礎設施,也是城市綠色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保障設施。湖北省十堰市作為全國首批10個地下綜合管廊建設試點城市,創新探索山地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模式,已建設22條53.3公里地下管廊,初步形成了橫貫東西、輻射南北,可容納給水、雨水、污水、燃氣等11類管線的地下管廊通道,探索出“政府主導、市場運作、集約高效”的特色建設運維經驗,在全國試點探索中積累了經驗。

創造全國管廊工程建設“十堰速度”

地下綜合管廊是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設電力、通信、廣播電視、給水、排水、熱力、燃氣等市政管線的公共隧道,是保障城市運行的重要基礎設施和“生命線”。2014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城市地下管線建設管理的指導意見》,“意見”中指出,用10年左右時間,建成較為完善的城市地下管線體系,使地下管線建設管理水平能夠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應急防災能力大幅提升。

作為國家三線建設布局的老工業基地,湖北十堰城市基礎設施先天不足,市政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于城市發展需要。

記者從十堰市政府獲悉,早在2014年,國家尚未啟動建設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前,十堰市就在全省率先組建管廊建設管理機構、率先建立地下管線綜合信息系統、率先制定管廊規劃、率先出臺入廊辦法。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地,當地從保護水質角度出發,為達到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的目標,近幾年加大對5條不達標河流采取生態治理措施。截至目前,5條河流治理清污分流管網911公里,這也為爭創全國地下綜合管廊城市建設試點打下了基礎。

2015年2月,在湖北全省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城市競爭評審答辯會上,十堰成為湖北唯一進入全國地下綜合管廊試點評審環節的城市。隨后,在全國第一輪34個候選城市競爭評審會上,十堰脫穎而出,進入第二輪15個公開答辯,并最終成功入選全國首批10個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城市。

政府主導、市場運作、集約高效,這是十堰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主要經驗。2015年12月3日上午,由十堰市與中建三局共同投資建設的十堰市地下綜合管廊正式進入實施階段。22條管廊、53.3公里,遍布城市新區、舊城改造核心區及重要工業園區,主體施工有效時間僅一年多,工期計劃緊,品質要求高,排障難度大。

為確保地下綜合管廊建設順利推進,十堰建立了功能完善、覆蓋全面的三級協調保障機制。在市級層面,成立了由市長任指揮長、21個職能部門和管線單位為主要成員的管廊建設指揮部,統籌指揮綜合管廊建設工作。各區成立了由分管副區長為指揮長,各區直部門為成員的區級管廊協調指揮部,分區、分片推進管廊建設工作。

“市住建系統集中選調20名優秀干部,成立5個征拆協調服務工作專班,全程參與項目建設的報批、征遷、協調和監管工作。完善、高效的保障機制為管廊試點項目建設提供了全方位、規范化、保姆式服務,從而快速形成了市級主導、部門聯動、上下配合、高效推進的工作格局。”中建十堰管廊公司負責人說,公司由十堰市與中建三局共同出資9億元注冊成立,負責項目實施。

為減少管廊建設對市民的影響,按照“先遠城區后中心城區”的原則組織管廊施工。據統計,高峰期,現場2000人大會戰、幾百臺機器設備同時運轉,創造地下綜合管廊建設“一周一公里、產值一個億”的管廊建設“十堰速度”。項目開工以來,先后接待全國各地企事業單位觀摩280余次,十堰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經驗也因此走向全國。

創下全國管廊工程建設“四項之最”

作為全國首批試點城市,尤其是作為中西部地區的山地城市,十堰在實施地下綜合管廊工程的過程中缺乏系統的行業規范指導,沒有前車之鑒可循。面對推進難題,建設者們在探索中總結經驗,先后創下了全國管廊工程“最復雜建設、最大管廊預制加工廠、最長管廊穿山隧道和管廊橋”的“四項之最”,得到業內專家肯定。

“十堰是山地城市,項目遁地、穿山、過街、跨河、越鐵道,尤其是要搞定神仙都難搞定的神定河。”中建管廊公司項目總承包部技術負責人邱昌介紹說,項目施工難度大,源于地質條件復雜,這倒逼團隊不斷創新技術工藝,先后申報擁有了16項專利,為穿越神定河主河道,修建大型穿河工程,為不影響交通,采用管廊盾構技術,沒有發生一起質量安全事故。

為提升建設速度,項目配套建設華中地區最大的管廊裝配式工廠,研發節段式、疊合式、分片式等多種管廊預制技術,在國內首創隧道內管廊結構分塊預制拼裝技術,并完成7.3公里預制管廊結構,實現管廊集約化綠色建造。此外,為克服地形限制,修建管廊隧道7座、管廊橋2座。

鋼模、鋁膜、臺車、盾構等30余項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的使用,實現了降耗提效和節能減排,為山地硬巖環境下的水利改造、地鐵、隧道施工積累了經驗。將管廊誤差控制在毫米級,可保證艙體無滲漏、無裂縫,能承受50噸貨車碾軋,防水效果可與海底隧道相提并論,更帶動了裝配式建筑業、裝備設備制造業等相關產業發展。

近日,記者來到位于十堰建設一路的綜合管廊內部,沿著金屬臺階往下行進,很快進入一個別有洞天的地下世界。這座一眼看不到盡頭的地下工程,足夠一輛機動車從容進出。管廊運營總監謝偉告訴記者,這處管廊只是十堰53.3公里地下綜合管廊工程的一個縮影,它連通著很多條這樣的地下管廊,在地下四通八達。只見污水管、給水管等7條管線已經入廊,光纖電話系統、廣播系統、消防系統均已實現與運維管理平臺的對接。

在十堰市綜合管廊智慧運維管理平臺中控室,記者看到,所轄區域的管廊內部均一覽無余呈現在監控畫面。工作人員在日常值守工作時,系統能及時預警,通過感知層檢測設備故障或環境異常參數,經數據交互傳送至平臺并顯示告警信息。這一可視化智慧防控平臺利用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GIS、BIM等技術,對地下綜合管廊的設備運行、巡檢維護、日常值守、應急指揮、數據分析、出入審批、管理考核和服務保障等業務實現智慧化統一管理,達到了設備設施標準化、巡檢維護高效化、資源利用集約化的管理目的。

謝偉告訴記者,這一智慧運維管理平臺系統已獲得國家版權局頒發的2項軟件著作權,獲得安裝協會科技進步二等獎,且已申報發明專利。據業內評價,十堰市地下綜合管廊作為全國首批10個管廊建設項目之一,其智慧運維管理平臺目前已達到全國領先水平,其先進的科技與管理經驗在全國起到引領示范作用。

地下綜合管廊充分發揮綜合效益

記者采訪發現,通過試點項目的實施,十堰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已經取得三大成效。

第一,強化了生態敏感區生態文明建設,堅定了綠色發展路線。減少了管線維修對道路的反復開挖,提升了環境空氣質量,十堰優良天氣逐年提高,在全省地級市中名列第二。配合污水入廊工程,十堰全面截污納管,雨污分流、清污分流,減少了污水總量,提高了終端污水處理廠處理效率。

第二,破解了老工業基地政企二元管網體系的問題。十堰市是二汽發祥地,是老工業基地城市,先有廠后建市,企業沿溝岔布局,有獨立供水供電供氣供熱體系。城區管廊建設,推進了東風公司與市屬水電氣熱管線業務整合,改變了水電氣熱兩套管網體系并存的局面,形成了全市一張供水網、一張供電網、一張供氣網、一張供熱網的管線格局。

第三,創新了山地城市集約建設模式。十堰是典型的山地城市,城市建設用地奇缺,當地結合山地坡溝和周邊需求布局管廊,創新了管廊橋、管廊隧道、管廊穿河、管廊穿鐵路、管廊盾構等多種形式,結合道路新改建實施管廊35公里,結合棚改區改造實施5.4公里,結合河道治理、綠化提升實施5.6公里,實現征地拆遷一并解決,節約建設用地。

截至目前,十堰12家管線單位已經入廊,累計入廊里程18.9公里,管線里程60.1公里,11家管線單位與管廊公司簽訂入廊協議,其中6家已繳納首筆有償使用費。據了解,城市地下綜合管廊有償使用費包括入廊費和日常維護費。

“為吸引管線單位入廊,我們先服務后收費。”中建十堰管廊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各管線單位與管廊建設運營單位簽訂入廊協議,明確雙方對管廊主體及附屬設施、入廊管線維護及日常管理的具體責任、權利。各類管線入廊有償使用收費按各管線實際入廊長度和單位計價,管線單位可根據自身實際選擇逐年繳費或一次性繳費。

管廊潛在價值巨大,城市防洪、防震、防空、防災功能疊加,在歐美不少國家的發展已經日趨成熟。記者了解到,十堰當地已將建成運行的管廊作為科普基地,先后組織市民及中小學生等參觀觀摩,社會反響良好。下一步,當地著力將建成運轉的管廊項目升級為社會化、智能化、科技化的科普示范基地,強化市民科技意識,提高城市的防災減災能力,加速釋放管廊的潛在價值。

【新聞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