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市水環境綜合治理過程中,大量污水管網需要排查整治,許多馬路難免“開膛破肚”,給市民工作生活帶來不便。9月27日,市住建局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我市水環境綜合治理工作進展情況。

雖然“黑臭”的是水體,但根源在岸上。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以往很多區域雨污分流不到位,導致生活污水混著雨水一同進入明渠,這是保興垾、板城垾等水系難以徹底擺脫“黑臭”的根本原因。今年以來,為了蕪湖的“水清岸綠”,我們下定決心對地下排污管網進行徹底整治。從蕪湖目前的技術條件來說,整治地下管網只能對道路“動手術”。

怎樣盡可能減少對市民生活帶來的影響?目前,大多數污水管網位于馬路中央,而且與供電、通信網絡等地下管線交錯密布。施工前,項目施工單位、相關部門反復優化施工方案,避免破壞、遷改其他管線。施工過程中,施工單位和交警部門集體會商交通疏解方案。例如,九華中路原計劃全線封路施工,但是考慮車行條件等因素,最終決定分段施工。為了確保交通安全,主要道路的施工圍擋采用透明材質,以便車輛在掉頭時能看到對面車輛情況。同時,在學校、超市門口安排疏導人員,配合交警組織交通秩序。施工結束后,道路產權單位還要對道路修復質量進行驗收,確保恢復原樣。

據了解,我市需治理的黑臭水體總計82條,總長度約150公里,面積約5.1平方公里。截至2018年底,73條水體通過省生態環境廳和省住建廳聯合工作組的“初見成效”驗收,占比89%,超過國家下達的80%的任務要求。今年將治理剩余9條水體,計劃年底前全部完成整治并達到“初見成效”。截至目前,三山區油坊溝和鏡湖區板城垾2條水體已完成治理,進入日常維護階段,其余7條正在治理。“我們將在確保工程安全質量的前提下,進一步細化優化施工方案,盡可能早日完工。”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相信當污水管網整治完成后,蕪湖的水環境一定會邁上一個新臺階。

【新聞來源:蕪湖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