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消除工程建設單位和地下管線產權單位間存在的“信息孤島”現象,市城市管理委創新搭建信息溝通服務平臺,增強信息互通。未來,本市還將多措并舉形成監管合力,多部門聯動打擊破壞地下管線的違法違規行為。
為解決工程建設單位和地下管線權屬單位間信息不對稱的難題,市城市管理委搭建起北京市挖掘工程地下管線信息溝通服務平臺。該平臺為工程建設單位和管線權屬單位設置了單獨的功能入口,工程建設單位注冊后可發布有關工程建設信息,地下管線權屬單位注冊后可選擇本單位權屬管線鋪設所在區域。
按照市城市管理委的相關規定,挖掘工程建設單位需在施工開始的30日前在平臺上發布工程信息,包括施工位置、類型和建設單位聯系人等。已在平臺注冊的各管線權屬單位要在5個工作日內根據該信息回復施工區域是否有本單位權屬管線以及相關資料查詢的聯系方式。之后,挖掘工程建設單位需主動與相關地下管線權屬單位進行聯系,查詢相關地下管線資料,并進行現場確認。
地下管線是城市運行的生命線。目前北京已建成的地下管線達20.81萬公里,涵蓋供水、電力、燃氣、通信等多個領域。隨著城市運行對地下管線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大,地下管線事故對公共安全和市民生活的影響也越來越大。
據市城市管理委統計,截至8月20日,全市今年已發生各類地下管線外力破壞事故39起,其中燃氣管線34起,自來水管線4起,歌華有線1起。
地下管線到底為何頻頻受傷?通過調查分析以往發生的事故不難發現,主要原因是施工單位作業前對施工區域內地下管線情況掌握不清、盲目作業、未制定切實可行的管線保護方案。
其實,早在2007年,本市就出臺了《關于加強基礎設施管線工程建設單位施工安全生產管理的若干規定》,明確要求,工程建設單位需在施工前從城建檔案機構或是供水、排水、供電等管線檔案管理機構、管線權屬單位處查詢作業區域內地下管線情況,或直接委托勘察單位探測查明。盡管如此,在實際施工時,還是有不少工程建設單位并未主動調查、移交施工現場及毗鄰區域內地下管線資料;或未與地下管線權屬單位進行對接配合,有些即便進行了對接配合,也存在因施工人員變動、現場交底不清晰、施工作業不規范、盲目使用機械而引發事故的現象。
此外,隨著建設和更新改造,地下管網情況不斷變化,檔案機構部分地下管線資料不全、不準,也使得工程建設單位在獲取地下管線資料時還存在不少困難。
本市地下管線權屬單位眾多,各管線單位的管線覆蓋區域和查詢方式又不盡相同,逐個詢問費時費力,一些施工單位為趕工期冒險盲目開挖。
據市城市管理委統計,截至2019年6月底,北京市挖掘工程地下管線信息溝通服務平臺已有332個建設單位用戶注冊,自系統運行以來共有218家建設單位通過系統累計發布了4800項工程建設信息,為做好施工管線配合工作,以及挖掘工程項目的順利實施提供支持與服務。
【新聞來源:人民網】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世紀城路19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