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水環境治理向縱深開展,總結典型經驗做法,營造比學趕超的干事氛圍,進一步調動部門、鎮街尤其是村居的積極性,以學促干,讓水環境治理工作落細落實,禪城發布陸續推出“治水良方·基層問策”系列報道,深入村居一線,挖掘、總結優秀經驗和做法,給其他村居帶去啟發,開拓視野、打開思路,實現好經驗好做法可復制、真落地。
前些時,受臺風“白鹿”影響,連日大雨,佛山市禪城區祖廟街道郊邊村前,郊邊涌卻并沒有像以前那樣,水體隨著雨水的增加而變得污濁發臭。“這都得益于我們村完成的雨污分流工程。”郊邊村黨委書記朱志武一邊說一邊向記者展示。
在郊邊村大郊村小組盧江新村60棟居民樓的樓外墻,都有一條連接天臺飄頂和下水管道的白色pvc管道,管道外還貼了一張醒目的圓形貼紙,貼紙上寫著“雨”,對應著,有另一條白色管道,上面貼著“污”字貼紙。“雨水通過雨水管道流進河涌,污水通過污水管道進入污水廠,如今河涌的水質不會像以前那樣時好時壞了。”朱志武說。
這也是禪城區首個雨污分流微改造試點工程。
為提升水環境治理成效,祖廟街道于2018年在郊邊村大郊村小組盧江新村試點啟動村居雨污分流“微改造”工程,相比起傳統的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微改造”將原有雨污合流管網作為專門污水管網,將其接入污水干管并輸送到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同時在新村小巷內新建雨水管網,改造房屋排水立管,將下雨時收集到的路面雨水、樓頂雨水全部匯入雨水管網,排入河涌,從而實現雨污分流。
祖廟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雨污分流可以減少污水進入雨水管道,從而減少暴雨期間污水溢流進入河涌的現象,保護河涌水體生態平衡,同時,也可以減輕排水壓力,減少低洼地區的內澇現象。據悉,祖廟街道已經啟動郊邊二期及扶西村的村居管網微改造,計劃將于今年內完成15公里微改造任務。
尋病灶:
水質時好時壞 禍首系雨污混流
每逢傍晚,在祖廟街道郊邊村大郊村小組旁的郊邊涌畔,年輕人三三兩兩地散步,老人在涼亭中納涼拉家常,還有不少小朋友在灌木叢中追逐打鬧,傳來陣陣歡聲笑語。“現在大家都愛往這邊跑,以前都繞路走。”張志錦是土生土長的大郊村村民,他還記得自己讀書時候,這是一條臭河涌,涌邊企業、工廠的工業污水,村民的生活污水都直接往涌里排,涌邊還堆滿垃圾,“不要說村民不愿意往這里走,企業和商鋪都不喜歡租涌邊的地方。”
2017年,祖廟街道啟動了郊邊涌的黑臭水體治理工程,從污水管網建設、河涌整治、生態治理、活化水體等多方面入手,把村里原來直排入河涌的雨污混流排水管道,通過截流接入市政排水管網,一改過去污水直排入河涌的情況。同時,大力整治河涌周邊環境,責令搬遷關停一批違規污染排放的企業,并對河涌周邊環境進行綠化改造工程。
去年,郊邊涌完成了截污管網建設和環境綜合整治提升工程后,河涌水質和周邊環境都有了明顯的提升,郊邊涌也逐步從過去的臭水溝變成了市民休閑好去處。
然而,只是截污清淤控源,河涌水質的改善效果仍不徹底,尤其是每逢下雨天,好不容易有所改善的河水又會出現發黑發臭的現象。究其原因,是因為郊邊村原有排水體制為雨污合流制,雨水主要為地面雨水及天面雨水,地面雨水通過道路、房屋周邊隔柵、地漏將雨水收集后匯入排水管網,天面雨水通過房屋外側的立管也轉輸至排水管網。居民生活污水同樣亦經過合流排水管匯集后,通過汽配城北區的干管直接排入郊邊涌,雨、污合流水嚴重破壞河涌水體生態平衡,大大影響河涌水質。
如果只進行簡單截污,把混流排水管網都接到市政污水管網進污水處理廠,一方面會出現入污水處理廠的污水濃度不夠,造成資源浪費,另一個就是排水管網無法及時排出雨水,造成低洼地區內澇以及雨水污水溢流進入河涌。
微改造:
因地制宜 原有排水管轉為污水管
要想徹底解決這些問題,實行雨污分流管網改造是關鍵。然而,對于合流制舊村居雨污分流改造方法,傳統模式是重新建設一套污水管網,進村入戶收集污水,改造化糞池和污水排放口,但這種模式對場地要求高,施工難度大,工期長、投資大。部分舊村居街巷較窄,無法再挖開地面,接入排水、排污管道。
為此,祖廟街道在推動網格化治污工作中,實行按照“一格一策”的網格治污理念,根據郊邊村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選取郊邊村大郊村經濟社的盧江新村為試點,將原有雨污合流管網改變其功能作為專門污水管網,將其接入村南側的汽配城內污水干管輸送到污水處理廠處理,同時在新村小巷內新建雨水管網,新建、改造隔柵、地漏,對盧江新村60棟居民樓房屋排水立管進行改造,下雨時收集的路面雨水、天面雨水全部匯入新建的雨水管網,直接排入郊邊涌。“這種微改造模式對場地要求不高、施工難度較小、成本較低。目前試點實現雨水收集的面積比例達到七成。”祖廟街道相關負責人說。
雖然微改造工程已經把對居民的影響減至最低,但由于工程需要在居民樓外再安裝一條連接天臺飄頂的雨水專用立管,這就要獲得居民的理解和配合。
“當初街道來整治郊邊涌的時候村民們都是很支持的,整治的效果也是很明顯的。”朱志武說,河涌整治改善環境是村民迫切需要且效果立竿見影,村民都很支持,但雨污分流工程卻有部分村民不理解。
為了爭取村民的支持,郊邊村村委會的工作人員,逐家逐戶上門對村民進行解釋,讓村民了解到,雨污分流工程是解決河涌污染的源頭問題,只有實施雨污分流才能更好改善河涌水質和低洼地區“水浸街”問題,“有的村民解釋一次也不行,那我們就反復上門,一兩次不行,我們就上門解釋三次四次,盡力取得村民們的理解和配合。”朱志武說。
大郊村村民陶伯是盧江新村60棟居民樓的其中一戶村民,他坦言,剛剛開始時自己是有一點不理解的,“郊邊涌都變得這么干凈漂亮了,為什么還要在我墻外裝條管呢?”后來,經過村委會工作人員的再三解釋,再加上自己的兒子也勸自己接受改造工程,“他們說,如果想河涌的水質保持得更好,就要裝這個雨水管,進行雨污分流,我看到變得這么漂亮的郊邊涌,肯定希望它的水質能一直好,所以,我最終都很樂意配合他們的工程。” 陶伯表示,現在看到下雨的郊邊涌水質也不會變壞,他也表示很欣慰。
新辦法:
二期工程將嘗試雨水分散處理
盧江新村的雨污分流微改造項目于2018年10月動工,今年3月工程就全面完成,工程共建設管網約850米,增加污水收集170噸/每日,工程后,下雨時雨水污水倒灌進河涌的現象明顯改善,同時大郊村低洼地區內澇的情況也有所減輕,工程達到了雨污分流的效果。
“今年,我們將繼續開展多項污水管網建設及郊邊村(二期)、扶西村整村微改造,建設污水管網約39公里,其中包括微改造管網15公里,目的是達到增加污水收集1650噸/每日。”祖廟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郊邊村二期將在郊邊村大郊村的舊村進行,記者現場看到,相比起新村,舊村的房子更加老舊,小巷更窄,甚至有不少建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紅磚平房,有的小巷僅僅只能容一人走過。
“針對郊邊村舊村的情況,我們就不能完全照搬新村的改造方法。”祖廟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郊邊村二期工程除了像一期工程那樣,將把舊村原有雨污合流管改變其功能作為專門污水管網,接入污水管網并輸送到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封堵河涌舊排水口,在較寬的路巷新建雨水管,引導雨水排入河涌。
針對無法新建雨水管的狹窄村道,祖廟街道還將會考慮以海綿城市的形式,在這些狹窄村道鋪設滲水強的地磚,地磚下設滲透渠,下雨后雨水沿著滲透渠流到附近的魚塘或儲水池,為雨水利用創造條件。
祖廟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郊邊村二期雨污分流微改造工程預計總投資1700萬元,計劃今年10月開工, 12月完工,爭取2019年內完成。
【新聞來源:澎湃新聞】
湖北省武漢市鸚鵡大道61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