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漢市硚口區漢口人家小區附近的南泥灣大道上,幾名水務工人正在忙碌。他們將一臺小車模樣的儀器放入打開的窨井底部,一旁的電腦顯示屏上就顯示出地下排水管道內部的樣子。


原來,這是水務部門在利用管道探查機器人對該處地下排水管網進行排查監測。武漢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全市正對6400公里的地下排水管網進行首次全面普查,接下來將對隱患處進行維修、對混接處進行整改,并建立起全市排水管網隱患信息管理系統。


機器人下井前先高壓沖洗管道


5月30日晚10點,記者來到硚口區南泥灣大道上,全程直擊水務部門對近百米長的地下排水管道全面體檢。工程車輛和人員大約半小時前到達現場。在附近路段擺放警示錐形筒后,工作人員打開了鄰近的三四個井蓋,依次對下面的管道進行沖洗。“我們要將管道內壁的附著物全部沖掉,一會才能看清管道是否存在破損等情況。”


現場人員發現,由于這個井并不是十分垂直,而是有一定的傾斜,無法直接將探查機器人吊放到位,因此需要人工下井放置機器人。


人員下井前要對井下的空氣質量進行檢測,以免有毒氣體對人體造成傷害。一名工人拿著手機大小的塑料儀器用繩索吊到井底,靜置了一會,儀器沒有報警。提上來一看,氧氣、可燃氣體、硫化氫、一氧化碳等指標均符合標準。


另一名工人穿好膠皮服,順著軟梯緩緩進入井底,路面上的人則將探查機器人吊放到他手中,再由那名工人將機器人放入需要檢查的雨水管道內。“井深4米,管徑1.5米。”下井的工人測量后回告。


檢查42米排水管道花了半小時


探查機器人就像一個玩具小車,上面搭載著探照燈和可360度旋轉的攝像頭。路面上的工作人員打開電腦,屏幕上立即顯示出管道內部的樣子。他操縱著機器人緩緩向前行駛,一點一點查看管道內部的情況。


半個小時后,機器人到達前方另一個豎井。“這一個管段的檢查結束了,一共42米。”工作人員介紹,這一段管道“年齡”大概十來歲,整體情況較好,沒有出現安全隱患。記者看了看時間,大概過去了35分鐘。而此時,另一段管道也已清洗干凈,機器人繼續向前探查。


技術負責人方東東告訴記者,探查機器人如果發現問題,地面上的工作人員可以進行精準定位,便于后期復查或維修。


給6400公里排水管線做“腸鏡”


除了井下探查機器人,這次普查工作的尖板眼還有管道潛望鏡和聲吶。方東東告訴記者,管道潛望鏡有著長長的手柄,可以伸進井口看周邊的管道情況,通過鏡頭縮放可以看數十米遠。“潛望鏡普遍用于全面篩查,如果發現疑似問題需要確定,我們就會再放機器人下井具體查看和精準定位。”而聲吶檢測是采用聲波反射原理,對管道形態和淤泥情況進行量化分析。“如果系統還原出管道形狀不是圓形,那顯然就是發生了變形損壞。”


武漢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次排水管網普查工作一方面是檢查管道是否存在破損等隱患,并評定隱患等級,另一方面是確認是否有雨水管和污水管混接和接錯的現象,避免污水入湖、雨水卻進了處理廠。


本次排水管網隱患排查項目負責人介紹,此前南湖片區率先對9萬多個點位進行了逐一排查,共發現了混錯接點164處,其中119處已經完成了整改,預計9月底能夠全面完成整改。“在對全市6400公里管網開展普查的基礎上,我們還將對地下排水管線進行智慧管理,建立水力模型,評估管網效能,打造共享數據庫。”武漢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力爭在2020年建立起數據共享接口,最大限度降低地下排水管網事故的發生。

【文章來源:非開挖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