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路“開膛破肚”有了終結者

■水電燃氣通信等全部依賴管廊輸送

■全國首條全機械化裝配式管廊上線

未來,當你開車行駛在北京通州文旅區的主路上時,你會發現市區道路上常見的井蓋在這里幾乎尋不到蹤跡,秘訣就在地下縱橫交錯的綜合管廊。

綜合管廊,被譽為城市地下“生命線”,水、電、燃氣、通信等城市運轉所必需的能源都要依賴這條“生命線”源源不斷輸送到各個角落。北京通州文化旅游區東至六環路、南至京哈高速、西至通馬路、北至萬盛南街,是通州“一核五區”的重要組成。在12平方公里的通州文旅區,密布著20條地下綜合管廊,其中還有全國首條全機械化裝配式管廊。

地下“生命線”是如何建成的?記者深入探訪,全國首條全機械化裝配式管廊預制段將于5月20日完成結構施工,而所有20條地下綜合管廊將于2021年北京環球度假區開園時投入使用。

▲九棵樹中路管廊施工現場,工人正在綁扎鋼筋。

▲曹園南大街管廊結構已顯現。

▲蕭太后河管廊施工現場,塔吊正在運輸模板。

▲管廊航拍資料圖。

▲5月6日,將軍府東路管廊正在進入結構完工前的沖刺。

▲九棵樹中路管廊施工現場,工人們一片忙碌,正在進行著結構施工。

火力全開

綜合管廊全部開工

“將來,通州文旅區的上空不會出現各種縱橫交錯的架空線,道路的主路上也很少能看得到井蓋。”北京建工國通建設工程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柳江介紹,通州文旅區12平方公里的范圍內規劃建設了總投資約百億元的基礎設施項目,涉及市政道路55條,總長度約61.5公里;雨污水等隨路管線共130公里;綜合管廊20條,總長度約22.5公里;跨河跨線橋23座。

“本著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則,綜合管廊是最先啟動建設的,20條地下綜合管廊已全部實現開工。”柳江介紹,如此大規模地建設地下綜合管廊,這在北京還是首次。特別是,20條地下綜合管廊中,從支線管廊到單線管廊,從單艙管廊到五艙管廊,幾乎所有的管廊結構形式都已覆蓋,復雜程度也屬罕見。

遠端監控平臺時刻盯住管廊

在地下8米深處,有5個并列排布的洞口,從第二個洞口往里,臺階的底端是一條一眼望不到盡頭的長廊。幽深的長廊3米來寬,白天時也見不到什么人跡,只有兩側尺寸不一的管道在靜靜地延伸向遠處。

“這就是通州文旅區最先開工的綜合管廊——曹園南大街地下綜合管廊項目。它的開工,也標志著總面積達12平方公里的通州文旅區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的全面啟動。”負責管廊規劃建設的北京建工國通建設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工程技術部副部長張揚說。

從路網示意圖上的一條線到映入眼簾的成型管廊,張揚已經在曹園南大街的地下忙碌行走了三年,可每次看見這間地下的“房子”,張揚依然覺得開心不已。“這是條五艙室的綜合管廊,包括電力艙2艙、水信艙2艙和燃氣艙1艙,而咱們所在的是水信艙II艙,管道斷面較大,所以艙室也較寬。”張揚指著腳下的地面告訴記者,左右兩側管道中間約1米來寬的路面,就是供工作人員通行的檢修通道。“我們通過BIM+GIS技術,將所有的管廊信息都數字化后上傳至遠端的監控平臺。未來,一旦遠端的監控平臺發現任何問題,工作人員就可以按圖索驥,找到相對應的里程段并進行維修,再也不需要將馬路‘開膛破肚’了。”

技高一籌

全國首例全機械化拼裝管廊實施

地下的“房子”是如何建成的?在采訪中,位于北京環球度假區東北方位的將軍府東路地下綜合管廊,吸引了記者的目光。將軍府東路地下綜合管廊用上了最自動、最先進的裝配式工藝,通俗地說,就像“搭積木”蓋房子一樣。這是北京市首個裝配式地下綜合管廊工程,也是全國首例采用全機械化拼裝施工技術實施的裝配式管廊。

在施工現場,將軍府東路地下綜合管廊技術負責人卞正濤給記者解答了管廊拼裝的謎底。卞正濤介紹,重20噸、相當于3頭非洲成年大象的單節預制管廊構件,先通過汽車吊放至基坑內,再被置于類似電動軌道臺車的運輸拼裝設備上,通過“臺車”的運輸慢慢靠近管廊主體結構,完成對接。對接過程中,“臺車”搭配的主控電腦會實時校準構件的軸線高程位置,確保構件與既有主體結構接得嚴絲合縫,而現場的3名工人僅需要對構件的位置偏差和連接進行輔助調整。

百米管廊三個工人八天安裝好

如此,省去了支模板和混凝土澆筑環節后,3名工人僅用1個半小時,便可將一節長2米、重20噸的預制管廊構件穩穩對位拼裝。也因此,施工現場沒有成堆的鋼筋模板,也沒有工地常見的轟鳴機械聲和飛揚的塵土,只有一臺汽車吊和一套綜合管廊運輸拼裝設備。

“每一節預制構件都遵照相同的流程,一節一節就像‘接龍’般拼接出一段綜合管廊的主體結構。”卞正濤統計過,一節預制管廊拼裝平均用時1.5小時,3名工人一天可以完成6節管廊拼裝,則一段100米長、50節構件的管廊結構,只需8天半即可成型。作為對比,如果采用混凝土現澆方式,同等長度的管廊施工,要30多個工人忙活一個多月。兩相比較,每百米管廊的施工時間節省近一個月不說,所需工人數量也只是現澆工法的1/10。

“您瞧,將軍府東路地下綜合管廊2018年9月才開工,5月20日就能完成預制段的結構施工,如此高的效率都得益于預制拼裝技術。”

攻堅克難

八易其稿定下“S形”管廊建設方案

通州文旅區的20條地下綜合管廊中,還有一塊難啃的“硬骨頭”,那就是位于蕭太后河“S形河道”下方、橫穿北京環球度假區的蕭太后河南街地下綜合管廊。

“這是整個通州文旅區范圍內施工難度最大的地下綜合管廊了。”說起這條管廊,工程技術部副部長張志飛印象深刻。因為整條管廊呈現出S形,張志飛和同事們便簡稱它為S路管廊。

張志飛告訴記者,S路管廊的建設難點在于不僅要兩次穿越河道底部,還要同時上跨地鐵環球影城站和下穿一座連通大橋。“你可以想象一下,管廊修在地鐵結構頂板上,管廊上面是路面,路面上又是大橋,整整一個四層結構,每一層中間的空間又很狹小。”張志飛介紹,運營中的地鐵會帶來震動波,為了防止震動波波及到管廊,管廊和地鐵結構頂板之間必須有一個緩沖層,“就像是在兩者中間夾上一層海綿,讓管廊不會因震動而開裂。”

張志飛介紹,為了解決S路管廊上跨和下穿并行的難題,從2016年9月起,整整一年多的時間,設計部門八易其稿,一直到2018年年底才最終找到了一個完美的方案,“讓管線穿著連通大橋樁基之間的樁縫而行,并在管廊底部和地鐵結構頂板間留出30厘米的緩沖區。”

最新進展

力爭年底全部實現結構封頂

記者注意到,除了高科技外,20條地下綜合管廊的建設也不乏人性化的設計。就拿為管廊通風而設計的地面風亭來說,20條地下綜合管廊的風亭,不到一人高,風亭外還裝飾有綠色的預制板和綠葉造型的格柵,掩映在綠籬中成了城市景觀的一個組成部分。

“過去,地下綜合管廊的風亭都是一個2.5米高、8米長、1.5米寬的‘大箱子’,放置在地面上很不好看。為了避免對道路景觀的破壞,我們特地進行了改造,將風亭的高度壓縮到90厘米,從‘大箱子’變成了‘宅盒子’,掩映在植物里就不顯得突兀了。”張志飛透露,數量并不算太多的風亭,全部都是定制化加工而成,“可以說是特供給通州文旅區的。”

柳江透露,按照目前的工期安排,力爭到今年年底實現22.5公里管廊的結構封頂,于2020年10月完成建設,為2021年春天開園的北京環球度假區提供服務。“到了后年,通州文旅區的面貌將煥然一新。”

關鍵詞釋義

綜合管廊就是一棟地下“房子”

住在老舊小區的人都熟悉,樓棟的地面之下埋著水、電、燃氣等各種各樣的管線,如果需要對老舊小區進行綜合改造,第一步就得想辦法將地下的管線挪移走。

地下綜合管廊的出現,就是解決馬路反復“開膛破肚”的煩惱,將水、電、燃氣等市政管道都集成在地下空間內。這既可以集約利用土地和地下空間資源,減少“馬路拉鏈”,也能增強管線運行安全可靠性,提高城市綜合承載力。

“地下綜合管廊是什么?它不僅僅是一個地下的方盒子,更是能連通四方的綜合樞紐。” 柳江給記者打了個比方,就像我們在地上蓋房子前需要先考慮誰來住、多大面積最合適一樣,地下綜合管廊就像是一棟地下的“房子”,需要幾個艙室、每個艙室多大合適,也都得一一提前進行規劃,“要根據周邊區域的供熱條件、燃氣電力需求、過路電纜等因素進行清晰準確地計算,可不能等所有人都搬進去了才發現房子布局不合適。”

數說管廊

2020年將有200公里地下管廊

作為新生事物,地下綜合管廊的建設正在全市范圍內逐步推進。

來自北京市城管委的最新數據,截至4月末,全市開工建設的管廊已有130公里,投入運行的管廊一共有3處,包括保險產業園管廊、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一期管廊以及2019北京世園會綜合管廊。按照規劃,到2020年,北京要建成150公里到200公里地下綜合管廊;而到2035年,北京的地下綜合管廊將達到450公里。

文章來源: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