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3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城市地下管線建設管理的指導意見》( 國辦發 〔2014〕 27 號)以及后續的《國家五部委關于開展城市地下管線普查工作的通知》發布后,國內大中城市6米以上道路的地下管線基本實現信息化。同時,現在許多城市在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及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使地下管線發生了巨大變化。不可避免的,新的管線普查啟動就在路上。經過這一輪管線普查后,管線管理進入穩定期。
近日,河北省生態環境廳印發了《關于改善大氣環境質量實施區域差別化環境準入的指導意見》,“意見”明確,石家莊、保定等8市為大氣傳輸通道一級紅線區,禁止新建和擴建鋼鐵、火電、水泥等10大工業項目。 其實早在2013年9月10日,國務院印發《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并在即日起開始是。該“計劃”中就已提出,將京津冀大氣污染防治作為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重要任務,嚴格控制北京周邊傳輸通道上的污染排放,增加對京津冀地區天然氣供應額度,采用煤改氣、煤改電等方式對北京周邊傳輸通道地區的工業用煤和散煤進行替代。 由此,大氣污染傳輸通道逐漸明朗,那么什么是大氣污染傳輸通道呢?這是由污染空氣的流動性造成的,人們知道,空氣流動性小,污染物不能及時排放,會造成本地的大氣污染,并且影響周邊地區;換一個角度說,大氣污染傳輸具有外部性的特點,特定地區的空氣質量會受到周圍地區污染排放水平的較大影響。 空氣的流通受自然地理影響,大氣污染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一般有三條,第一條通道是沿太行山脈/京廣線一線的西南走向,主要分布著河北省的保定、石家莊、邢臺、邯鄲及河南省安陽等城市;第二條是沿京滬線一線的東南部通道,其中主要分布著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廊坊、滄州、山東德州等城市;第三條是東部通道,主要為唐山等地。此外,還有一條優質空氣通道是西北風傳輸通道,京津冀地區每逢霧霾天所期盼的“等風來”中的風就來自該傳輸通道。 根據2017年環保部制定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年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實施范圍為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石家莊、唐山、廊坊、保定、滄州、衡水、邢臺、邯鄲市,山東省濟南、淄博、濟寧、德州、聊城、濱州、菏澤市,河南省鄭州、開封、安陽、鶴壁、新鄉、焦作、濮陽市,山西省太原、陽泉、長治、晉城市,共28個城市,或稱作“2+26”城市。 對于確定為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城市,開始了嚴格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壓減轉移相關產能,執行特別排放限值,完成“禁煤區”建設任務,實現煤炭消費總量負增長,完成重點行業排污許可證發放工作,等等。 由此深刻影響到城市的生態結構,這些城市,在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對于能源結構的輸入以及產生的廢棄物處置都在進行著廣泛的變革,城市管線也在發生著大規模的變化。 作為北方城市,冬季取暖的改革已基本完成,前兩年,城市是大規模的電力、燃氣、熱力管道鋪設,基本實現了電代煤、氣代煤改造。作為集中供暖的熱源廠,相繼外遷至城市的郊區,并完成一次網進入城市的管道建設。小區里面在拆除小鍋爐之后,通過換熱站完成一次網與二次網的交換,保證居民用暖。 在這個過程中,作為能源傳輸載體的城市管線也發生著天翻地覆的變化。電力、燃氣管線更為密集,原來分散的供熱結構變為集中供熱,熱力管線由熱源廠延伸至每個小區及家家戶戶。 這還是地上大氣污染防治對城市生態及管線帶來的部分變化。2015年4月2日,《國務院關于印發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通知》(國發〔2015〕17號)發布,《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水十條”,開始系統推進水污染防治、水生態保護和水資源管理。到2020年,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均控制在10%以內,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總體得到消除。 為控制污染物排放,實現污水集中處理,各地在加大城市排水管網改造,實施雨污分流,有的地方稱為“零直排工程”。北方城市還在實施嚴格的限產防霾措施的時候,多類建設工程尚不能開工,此時,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就早早地開始了。有的城市因為開工道路之長,涉及面之廣,一度對城市交通帶來很大的壓力。 由此,城市排水管線將發生巨大變化,排水管線改造工程依賴現狀排水管線資料的建立,這需要管線探測、調查。隨著排水管線的改造施工,新的資料仍需管線探測建立,這屬于信息化管理的范疇。為增強城市排水管線的健康水平,解決因為城市排水帶來的各項問題,對于排水管線的清淤、檢測和修復工程,對于排水管線自身內部的結構將帶來巨大變化。 水污染防治還需著力節約保護水資源,加強城鎮節水,對使用超過50年和材質落后的供水管網進行更新改造,到2017年,全國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控制在12%以內;到2020年,控制在10%以內。 因此,我們看到城市對供水管線的改造,包括老舊管道的更新改造計劃。為實現漏損控制目標,需要對城市供水管線實施漏損檢測、評估、改造和修復。由于城市水源結構的變化,大部分或全部改用地表水。這些工作,將對城市供水管線帶來很大變化。 根據河北省“2019年全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要點”,其中包括“改造城市(含縣城)老舊管網2050公里(含供水300公里,供熱1250公里、燃氣100公里、排水400公里)”。 我們看到,由于國家對大氣及水環境污染防治計劃的推進和實施,在對城市生態帶來重大變化和影響的同時,最終將改變城市管線的形態和布局。 雖然,在2014年6月3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城市地下管線建設管理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4〕27號)以及后續的《國家五部委關于開展城市地下管線普查工作的通知》發布后,國內大中城市6米以上道路的地下管線基本實現信息化。但是,現在的情況是,許多城市在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及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時,地下管線發生了深刻變化。除此之外,國家在推動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老舊小區、棚戶區的改造,城市基礎設施的完善,都會導致地下管線的改變。 在此之前,管線普查的信息化數據很大程度上是作為管線改造、提升的規劃、設計依據。因此,我們可以推斷,隨著城市環境治理的深入,城市面貌將煥然一新,基礎設施、地下管線的改變,其信息化數據需要部分或全部更新,在管線普查向縣鎮、小區、細分管線領域深入推進的同時,大中城市管線普查即將回歸。 根據城市的規模劃分,變動較大的集中在大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中以Ⅱ型大城市為代表,而特大城市、超大城市變化相對較小,小城市的變動較晚。在此之后,城市管線從布局上進入穩定期,其內部狀態還將長期持續的維護,管線的管理將逐步從初期信息化、管線完善化過渡到管線的智能化管理階段。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城市道路、管線的提升、智能化改造、養生中看出跡象,已不單純是技術型、民生性的保障性工程,正在向更高級階段邁進。同時,施工中揚塵、渣土治理,無不與大氣環境的治理息息相關。所有這些,無不預示著我們的城市、我們的城市管理在逐步變好。
湖北省武漢市鸚鵡大道61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