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管線擔負著城市信息傳遞、能源輸送、排澇減災、廢物排放等功能,被稱之為城市的“生命線”。由于長期積累的“重地上、輕地下”,“重面子、輕里子”的城建“通病”,城市內大雨內澇、管線爆裂、路面塌陷等事件頻繁發生,地下管線問題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如何有效地利用現有管網資源,配套發揮其作用,推進我市“都市城市、精致蘭州”建設,人大代表陳娜在向市十六屆人大三次會議提交的《關于建立地下管網數字信息平臺的建議》中建議,政府要著力打造智慧城市,建立地下管網數字信息平臺,打造智慧管網體系,進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截至目前,蘭州市配套建設雨水管道1039.34公里,其中主干管680.97公里,支管358.37公里,檢查井16794座,收水井35747座,污水管道810.37公里,檢查井16681座,已基本構建了全市雨污水輸送骨架管網。陳娜在調研中發現,城市地下管線的管理體制復雜,“各類地下管線所有權分屬于不同的產權單位,在地下平鋪直埋,就像‘蜘蛛網’一樣盤踞在城市的地下空間,很難做到統一規劃、建設和管理。”她說:“有些管線甚至是‘無名地下管線’,在檔案館及相關產權單位都查詢不到該管線的相關資料,給市政設施維護及施工造成極大困難,既造成資源浪費,又給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帶來隱患。”
對此,陳娜建議,盡快推動地下綜合管線數據的全面普查,建立標準統一的綜合管線數字資料庫。將地下管網信息納入數字化管理平臺信息庫,根據管網建設情況隨時更新、精準掌握、動態管理各類地下管線數據。同時,對管線平臺信息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實現地下管線信息資源共享,方便施工單位和管網使用單位查詢使用,做到地下管線信息數據最大限度開放和應用。建立數據維護與更新機制,實現信息即時交換、數據共享,滿足地下管網規劃、建設、運行和應急等工作需要,形成以基本信息實時準確、運行狀況動態可視、日常管理智能精準、應急處理安全高效的智慧化城市管理新模式。
【文章來源:中國甘肅網-蘭州晚報】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世紀城路19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