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水管網漏損率是綜合反映一個供水企業、一個水務行業的重要指標。埋在地下的供水管網如出現漏水,傳統做法靠人工排查,不僅需要大量人力和物力,效果也不明顯。近年來,紹興市利用大數據、物聯網、管網仿真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率先在行業內構建起“用數據管理、用數據服務、用數據決策”的智慧水務體系,實現了精準高效控漏,管網漏損率連續十多年控制在5%以下,每年可節水近1000萬立方米,相當于一個“西湖”水量,成為全國行業管理中的典范,被譽為“紹興品牌”。大數據視角下的紹興供水管網漏損控制工作主要有四大特點:


 一是 基于數字技術的“一張圖”管理。

  組建專門的管網普查技術小組,利用地理信息(GIS)和全球定位(GPS)技術,在確保完成新建、改建管網動態更新的前提下,按計劃開展舊管網普查,全部錄入管網GIS數據庫。通過連續多年的數據更新和維護,建立起完善的“三維立體式”管網地理信息系統,數據涵蓋了從用戶水表到出廠流量計的全部管網和閥門、消火栓、排放口等供水附屬設施以及40余萬用戶水表信息,實現數據覆蓋率100%、準確率99%以上,進一步摸清了“家底”、建全了“家譜”。


 二是 基于分區計量的“一張網”監測。

  利用分區計量理念,將城市整個供水區域分劃成5個計量大區、38個計量小區、1095只小區總考核和15500只單元考核表,建立“公司、分公司、片區、支線、戶表”為計量結點的五級分區計量管理系統,實現分區監控、分區控壓、分區預警。在此基礎上,引進漏水預警技術,建立基于DMA的分區滲漏預警系統,對管網的重要節點及薄弱環節實時監測,大大縮短了人工檢漏周期,并可及時發現小漏點,避免小漏釀成大漏,引發爆管事故。


 三是 基于水力模型的“全仿真”評估。

  管網建模是管網漏損智能化控制的基礎。在已建立較為完善的管網地理信息系統(GIS)和調度SCADA系統的基礎上,建立供水管網水力模型,并多次進行升級改造,進一步提升了模型精確性和可靠性。通過水力模型的應用,不僅可以全面了解、科學評估管網的運行狀況,而且為管網爆漏精準定位、降低管網漏損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在發生突發性爆管事故時,利用水力模型智能化聯動分析,可立即縮小范圍鎖定爆管區域,使搶修人員第一時間趕赴現場,使處置更高效、搶修更迅捷、漏水損失更低。


 四是 基于互聯網的“全動態”管控。

  將現有八大信息系統中的生產運營數據進行融合,有效打破“信息孤島”,運用大數據分析及互聯網技術,實現流程再造,在“一張圖”、“一張表”上即可展示供水管網全部運行信息。在平常的巡視、檢漏、搶修工作中,現場人員只需隨身攜帶裝有“智慧水務”APP的手機,無需再靠記憶進行巡檢、檢漏和搶修,查找漏點的精確率和搶修效率得到明顯提高。



  鑒于紹興供水管網漏損控制技術的先進性和示范性,該項目被國家住建部授予“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并先后參與《供水管網漏損控制及評定標準》、《管網分區計量管理工作指南》等國家級行業規范的編寫。成立了全國首家漏損控制實訓基地,中規院城鎮水務與工程院科研實踐基地、全國市長研修學院城鎮供水節水現場教學基地等相繼落戶紹興,面向全國供水行業加強節水項目合作,更大幅度進行紹興智慧水務模式的復制推廣。目前已在省內湖州、嘉興,廣東惠州,新疆烏魯木齊,吉林遼源、舒蘭等地開展項目合作,均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國家節水戰略實施和行業發展貢獻“紹興智慧”。


 紹興市公用事業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