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修人員正在檢查光纜
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就是在地下建造一個隧道空間,將電力、通信,燃氣、供熱、給排水等各種工程管線集于一體,是保障城市運行的重要基礎設施和“生命線”。在太白湖新區,濟寧唯一一條地下綜合管廊已完工并投入使用。
電纜管網“入地”馬路反復開挖成歷史
2018年12月30日,太白湖新區荷花路行人熙熙攘攘。在京投大廈附近的綠化帶下,卻有著一條不為人知的城市地下管廊。作為全省名列前茅的地下綜合管廊,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對其進行了實地探訪。
在工作人員帶領下,記者拾級而下,走進綠化帶中央一個長方形的地下入口,順著樓梯便進入了位于地下帶深5米的管廊通道。走進內部,可謂別有洞天。廊內寬敞明亮、通風透氣,各類管線縱橫交錯,在不同的艙室內有序排列,如同一處溫馨的“地下公寓”。
其寬敞、筆直的通道往兩端延伸,一眼望去深不可測。盡管天氣寒冷,可進入管廊內卻讓人感覺溫暖如春。管廊通道中間,凸起的道路是步行通道,兩側是供線纜、管道布設的區域,架設好的支架縱橫交錯。記者看到,支架由上及下整齊地排列著,每一個支架都對應著相應的管道,包含電力、通信等。通道的地上貼墻部分,最粗的管道便是自來水管道了。
“在很多人印象中,家門口的路似乎永遠都修不好,馬路左側地下埋著移動光纜線路,右側可能埋著聯通光纜線路,今天移動出現故障開始鑿路維修,明天聯通光纜也出現故障也要鑿路維修,時間一長馬路如同‘拉鏈’……”太白湖新區建設局綜合管溝管理處工作人員許宜恒告訴記者,城市地下綜合管廊是在城市主干道之下建造一個鋼筋混凝土隧道空間,將電力、通訊、自來水等各種管線敷設其中并設有專門的檢修口、進料口、運行監測和防入侵系統的城市“生命線”。所有線路均在地下敷設避免了重復開挖路面,對城市品質的提升起到了積極作用。
大空間有“大智慧”提高效率市民享便捷
“荷花路是雙艙管廊,一側強電室,另一側弱電室。” 許宜恒介紹,弱電室管艙從上至下依次排列著不同企業的電力光纖,還有五排空置支架,為日后加管備用。兩個艙室里的管線雖一眼望不到頭,但中間留出了充足的操作空間,工作人員可以輕松自如地在管廊內走動。
此外,記者還發現,管廊內配備了吊裝口、通風口、人員出入口,以及消防、通風、供電、照明、監控和警報、排水等系統,安全指數特別高。“考慮到管廊的特殊性,里面不僅裝有超細干粉滅火裝置、智能化監測報警系統等,每隔200米還設有一個防火分區,一旦管廊內發生火災或氣體泄漏,滅火設備將會自動開啟、防火門將會自動報警并關閉。”許宜恒說。
管線都搬到地下,如何及時發現故障并解決呢?魯寧電力公司工作人員孫趙友正在地下管廊內巡查維修。他每日的工作就是沿著29公里的地下管廊每一根線路一條一條的檢查,隨時用筆記本記錄。一旦發現線路異常或破損立即召集人員進行維修。如果是維修人員無法解決的問題,趙友正會立刻上報故障所屬單位,相關部門人員將第一時間趕來維修。
“傳統電纜或光纜發生故障或供水管道發生故障時,先是召集人員挖路排查故障,再組織人員進行維修,最后再施工修路,前后最起碼要半個多月。”趙友正說,如今有了地下綜合管廊,道路無需開挖,維修效率更高了。
24小時隨時監控發現情況立即處理
“這里是集辦公、監控、管理為一體的綜合性基地,主要負責太白湖新區管廊系統狀態監控、運營、維護。”走進位于荷花路的監控中心,只見滿滿一墻顯示屏,屏幕上不僅清楚地顯示著管廊的內景,還顯示著設備運行信息、環境信息、安全防范信息、預警報警信號、巡檢信息等內容。
“管廊內外全部安裝了高清攝像頭、溫度濕度監測器等智能化設備,工作人員實行24小時可視化管理。”監控中心工作人員劉芝訴記者,所有屏幕皆可隨意切換位置,40分鐘至一小時內數千個攝像頭內容全部檢查一遍。一旦出現管道泄漏、地面積水等特殊情況,工作人員通過監控便可及時獲知。在采取緊急措施的同時,立刻溝通管線的運營單位前來修理。
此外,處于地下的管廊內受地下水位或積雨等多方面影響,會有一定積水產生,但通過科學的斜坡設置與集水坑的設置,當水位達到一定高度后便會通過自動水泵排出去,確保整個地下管廊的干燥。截至目前,太白湖新區地下管廊未發生一起事故。
據了解,綜合管廊的建設是城市現代化、智能化的重要體現,是從無序的使用地下空間資源到協調有序,最后達到資源共享和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大化、集約化的產物。通過建立完善管線入廊、運營管理等機制,太白湖新區地下綜合管廊將打造全省綜合管廊示范樣板,為城市核心區提供基礎保障。
【文章來源:齊魯晚報】
湖北省武漢市鸚鵡大道61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