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24日從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管道分公司公司獲悉,12月18日,隨著俄方境內封閉區豎井回填工作完成,中俄東線黑龍江跨境江底管道穿越工程建設全部順利收官,比合同工期提前31天。這標志著管道投產前各項工作已提前全部準備就緒,為明年年底管道按期投產供氣奠定了堅實基礎。

  

“12月24日,EPC承包商向由中俄雙方業主、SGS監理、EPC承包商四方代表共同組成的驗收委員會正式提出驗收申請,將于近期對穿越段管道進行聯合竣工驗收。”黑龍江穿越段項目經理伍迅介紹說。

  

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黑龍江穿越工程,作為我國首條跨境隧道內建設的天然氣管道工程,橫跨中俄兩國界河 - 黑龍江(阿穆爾河),是連接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中國境內段和俄羅斯境內段的“咽喉要道”,也是中俄東線項目中施工風險最高、技術難度最大的控制性工程。

  

工程采用“雙業主+監理+EPC”的管理模式,由中俄兩方(中國石油集團公司與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共同投資建設,工程監理為瑞士通用公證行東方股份公司(SGS),工程設計由中俄兩國設計院共同完成并獲得兩國政府審查通過。為確保黑龍江穿越工程的順利實施,中俄兩國政府在穿越點附近批準設立了封閉建設區,封閉區內設立臨時口岸,為穿越段建設相關的人員、設備和材料進出境提供各類便利條件。

  

作為目前我國口徑最大、壓力最高、鋼級最高、輸量最大的天然氣管道,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黑龍江穿越工程在我國油氣管道建設史上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將為國內今后的超大口徑油氣管道采用頂管和盾構等工法建設提供很多寶貴的可借鑒經驗。

  

工程開工以來,各種施工難題便紛至沓來。項目地質條件復雜,施工技術難度大;冬季氣候極寒,混凝土澆筑施工作業等嚴重受限;隧道內作業空間受限,對于1420mm*33.4mm如此大口徑和大壁厚管材,其焊接工作量和技術難度極大、焊接質量要求極高;工程采用中俄雙業主管理模式,需同時遵循中俄兩國的施工標準和規范,管理難度大;工程地處中俄邊境敏感地區,豎井爆破施工等審批過程復雜繁瑣;工程地處林業保護區、國家二級飲用水水源地、法別拉河鱖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和臥牛湖省級風景名勝區,施工環保壓力大……

  

面對這諸多技術及管理方面的難題,中俄業主、SGS監理及施工承包商各方通力協作、密切配合,嚴控安全質量,巧妙解決一個個“卡脖子”難題。項目部先后攻克了豎井冬季大體積混凝土澆筑、零下42攝氏度極寒天氣盾構隧道施工、豎井S型管道整體預制吊裝、盾構機及附屬設備水路跨國轉運出場等施工難題,填補了多項技術空白,創造了多項施工新記錄,申請國家專利2項和施工工法1項,工程多個重要時間節點任務提前完成:

  

2017年4月10日,黑龍江盾構第一條隧道始發掘進;

2017年5月11日,中俄邊境《上布拉戈維申斯克-黑河》臨時雙邊口岸正式開通。

2018年3月28日,第一條跨境江底管道打火開焊;

2018年5月30日,兩條隧道全部順利貫通,比合同工期提前36天,穿越段施工取得階段性重大勝利;

2018年10月27日,第二條管道主體焊接安裝提前完工,兩條江底管道焊接任務全部完成,比合同工期提前23天,焊接作業晝夜施工,創造了連續185天每天24小時不間斷焊接作業的記錄;

2018年11月7日,管道水壓試驗一次成功,創造了國內油氣管道連續試壓72小時的最長記錄。

2018年11月17日,管道投產前整體氮氣置換作業順利完成,比合同工期提前33天;

2018年12月18日,管道豎井回填工作完成,比合同工期提前31天,等待工程驗收。


中俄東線是我國首條智能管道建設的試點工程,是標志我國油氣管道由數字管道步入智能管道建設階段的新起點。黑龍江穿越段作為中俄東線的控制性工程,其智能化元素亦無處不在。從制管到敷設再到運行,從選材到焊接再到投產,每一道工序背后都有多重智能技術支撐,可實現管道“全數字化移交、全智能化運營、全生命周期管理”。

  

與此同時,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俄羅斯境內段 -“西伯利亞力量”管道建設也已基本完工。根據俄羅斯塔斯社12月21日的最新報道,俄氣公司總裁米勒表示,通往中國的“西伯利亞力量”管道的主要鋪設工作已經完成。俄方確信,將于2019年12月20日開始通過“西伯利亞力量”管道向中國供應俄羅斯天然氣。


【文章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