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洪峰到達江西省第二大城市贛州時,遭遇的是這樣一幕情景:兒童在城門口水灘里嬉戲釣魚,買賣人在滔滔洪水邊安然地做著生意。看起來,他們絲毫沒有把“洪澇”當做“災害”。6月21日,贛州市部分地區降水近百毫米,市區卻沒有出現明顯內澇,甚至“沒有一輛汽車泡水”。此時,離贛州不遠的廣州、南寧、南昌等諸多城市卻慘遭水浸,有的還被市民冠上“東方威尼斯”的綽號。一時間,效率低下、吞吐不靈的城市排水系統成了眾矢之的。



900年前的城市排水系統:江西贛州福壽溝

900年前的城市排水系統:江西贛州福壽溝

今年5月12日,贛州同樣發生特大暴雨,24小時內降水量100mm以上,但未給贛州市造成洪水災難。贛州城有一套修建于900多年前北宋年間的城市排水系統。這個排水系統現在還在為40多萬贛州人服務。作為古代贛州的城市排水系統,它是宋代水利專家劉彝主持修建的。整個系統分為福溝和壽溝兩大部分,福溝排城東南之水,壽溝排城西北之水。福壽溝根據贛州城的 地勢,采用明溝和暗渠相結合,并與城區的池塘相串通的方式。這樣既可避免溝水外溢,又可利用廢水養魚和種植水生植物。福、壽兩溝均通過城墻下面的水窗,將廢水分別排入章江和貢江。整個福壽溝排水系統,是古代城市建設中富有創造性的綜合工程。福壽溝在清朝初年曾進行過大規模的維修,使暗渠“廣二三尺,深五六 尺”,人可以在溝中自由行走。在總長12.6公里的福壽溝中,壽溝約一公里,福溝11.6公里,共有6個出水口,3個排入章江,3個排入貢江。
      

在宋朝之前,贛州城也常年飽受水患。直到900多年前北宋熙寧年間一個名叫劉彝的官員在此任知州時,根據街道布局和地形特點,采取分區排水的原則,建成了兩個排水干道系統。因兩條溝的走向形似篆體的“福”“壽”二字,故名福壽溝。福壽溝利用城市地形的高差,采用自然流向的辦法,使城市的雨水、污水自然排入江中。不過,每逢雨季,江水上漲超過出水口,也會出現江水倒灌入城的情況。于 是,劉彝又根據水力學原理,在出水口處,“造水窗十二,視水消長而后閉之,水患頓息”。每當江水水位低于水窗時,即借下水道水力將水窗沖開排水;反之,當 江水水位高于水窗時,則借江水力將水窗自外緊閉,以防倒灌。即便到現在,舊城區的排水流量再增加三四倍都可以應付。正因如此,當后建的贛州新城屢受內澇之災的時候,贛州“宋城”區域卻在暴雨面前巋然不動。
      

萬幼楠說,把下水道和池塘連通,這也是前輩、“水利專家”劉彝的高明之處。“原理其實很簡單,劉彝把老贛州城內的近百口水塘與地下的福壽溝串聯 起來。一旦雨量大增,福壽溝里的水暴漲,溝里的水就會流入水塘進行調節。就像長江流域有鄱陽湖、太湖、巢湖這些湖在長江漲水時起到調蓄的作用一樣。一般情況,在贛州這地方,洪水持續時間一般就是兩三天,能持續四五天是非常罕見的。贛州城的水塘增加了城市暴雨時的雨水調節容量,以此減少街道淹沒的面積和時間。”


百年前德國修建的下水管網令青島受益至今

“中國最不怕淹的城市”青島下水道探秘

從最初為解決公共衛生問題而籌建下水道,直至有意識地規劃雨污分流,德國人將這項工程進行了七八年之久。后來這套排水系統一直未經過大的改造。目前這套系統所占全市管道長度的比例不足三十分之一,但據估計,至今老城區內仍有幾十萬人受益于這套系統,直至今日,雨后老城區的街道仍然十分干凈,甚少積水。
      

1905年青島最早實現雨污分流 青島是全國最早實現雨污分流的城市。在德國租借青島時期,按照最初的規劃,設為歐人區和華人區,老城區一段是德占時期德人劃定的“歐人區”。歐人區的排水 采用先進的雨污分流方式。1905年,德國人在前海一線將地下排水管道鋪設完畢,奠定了青島的地下排水系統。
      

上世紀30年代,當時的政府在此基礎上進行建設,青島的地下排水管道網絡形成。老城區暗渠總長度5464米,至今沿用青島的地下排水設施有好幾種形式,地下是管道和暗渠,地上有明渠。龍口路、江蘇路、安徽路、中山路,都有暗渠。西部老城區,100多年前修建的暗渠至今還管用,老城區12條道路下的暗渠總長度為5464米。 排水管道上寬下窄,淤泥不易沉積 ,德式排污管道設計巧妙,管道為倒置的鴨蛋型,上大下小,下半部分呈“V”型的部分,確保了在污水流量比較小的情況下依然能夠保持比較高的流速,使污水中所 夾雜的泥沙污物被沖擊得沒有沉淀的機會,減少了日后的養護。而管道的上半部分是水泥,下半部分則在水泥上貼了層瓷磚用來防腐蝕。 管道帶有雨水斗及反水閘,極少堵塞 青島的民間流傳著一個說法,棧橋兩側的排雨口非常大,管道內可以開進一輛小汽車。
      

據報道,德式排水管道中的雨水斗竟帶有反水閥(類似家里衛生間里下水管的 反水閥),這樣一來雨水沖刷的臟物只能進入雨水斗,而不會進入管道,因此也不會造成管道堵塞,臟物也便于清理。管道堵塞越少,排水井冒溢越少,反水閥還能 避免管道里的臭氣散發到空中。 德式下水管道井蓋百年后沿用至今 德人的細致還體現在雨、污水井蓋上,德式的雨、污水井蓋不僅有符號標明,還有大小之分。雨水井蓋大,污水井蓋小。德式管網不僅設計細致,管材質量也特別 好。井蓋上面印有符號K,青島人稱之為“古力”。經過百年的侵蝕,黑色的井蓋依然錚亮錚亮的,沒一點銹跡,來來往往的車輛從上面駛過,不曾把它壓裂。


北京的排水現狀

回顧人類下水道系統建設的歷史

      據我國城市排水系統排澇能力調查顯示:絕大多數城市排水管渠設計重現期為0.33到5年。具體到北京,城區管網現狀排水標準一般為:排水干線1年一遇左右(36mm/h);支戶線僅(0.33~0.5)年一遇(10~15mm/h);城市環路(1~2)年一遇(36mm/h);88座雨水泵站重現期小于 2年(含2年)的有65座,占73.8%。這一現狀難以應對近年頻繁造訪京城的暴雨標準(70mm/h),而且單就1~2年的重現期來說,就意味著:大部分北京人1到2年內就會遇到一次降雨積水。


【文章來源: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