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運營。從2009年12月15日正式開工,到2018年2月主體工程交工驗收,9年間,潮起潮落、寒來暑往,數以萬計的建設者在伶仃洋上造橋,在大海深處“穿針”,完成了這座全球總體跨度最長、沉管最重、沉管隧道最長的世界級跨海通道。
這些建設功臣中有一位三明老鄉,他叫張永命,“港珠澳大橋珠海連接線地(水)下管線探測”項目負責人。
張永命出生于大田縣石牌鎮三坊村,高級物探工程師、注冊測繪師,現任廣州市天馳測繪技術有限公司常務副總兼總工程師,大學畢業后一直從事城市地下空間探測與地下管道檢測工作,是中國地下管線探測領域知名專家。
在業內,無論是同齡儕輩,還是后備晚生,都習慣稱他為“張工”。
張永命到一線探測
世紀工程:“有我一筆”
港珠澳大橋,全長55公里,被稱為“現代世界新七大奇跡”之一。
“我們為港珠澳大橋珠海連接線的順利施工提供了準確、翔實的一手資料,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為了港珠澳大橋這項“世紀工程”,張永命付出了60個日日夜夜的心血,這為他的履歷添上了濃重的一筆。
2011年5月,張永命負責編制港珠澳大橋地(水)下管線實施方案,最終依靠科學和合理的方案在眾多同行佼佼者中勝出,承擔起港珠澳大橋珠海連接線的前期探測工程,港珠澳大橋珠海連接線全長13.89公里,地(水)下管線探測范圍從東起珠澳口岸人工島西側,西至前山河東岸,中間穿越拱北口岸、國防公路、鴨涌河源頭和茂盛圍等地。
時間緊,任務重。探測區域包含市政道路、邊防區和口岸地區以及2公里的海域和近500米的鴨涌河水域,區域內包含多條珠海供澳門主干管線和跨海國際通訊管線,又處于汛期,多雷暴、驟雨等天氣,給管線探測工作帶來很大的難度和挑戰。
如何破解難題,漂亮地完成任務?張永命立刻挑選精兵強將,組成15個工作小組,深入到沼澤灘涂區、近海水域、珠海拱門口岸、澳門境外區域,披荊斬棘、涉水趟泥,對測區管線分布情況和工程量進行了估算,確定每個探測點適用的儀器。
“鴨涌河地理位置特殊,是珠海與澳門接壤最近的地段,只有一河之隔,是重要的邊防地段,需要辦理三種不同的證件方可進入探測,根據證件所允許的范圍,項目組對鴨涌河區域分成三個階段進行探測施工。”張永命說,在邊境臨時作業,必須在武警同志的協同下進行,而且鴨涌河雜草叢生,沼澤密布,船只無法進入,只能由技術人員趟著河在水中進行地毯式掃描。項目耗時兩月,最終得以完成全程探測任務,為珠海連接線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15年,“港珠澳大橋珠海連接線地(水)下管線探測”項目榮獲廣東省國土勘測類項目二等獎和廣東省優秀測繪地理信息工程獎。
港珠澳大橋珠海連接線示意圖
23年“堅守”地下探測
在接手港珠澳大橋地下探測項目時,張永命已是行業知名的探測高手。
“你把我們放在同一起跑線上,我一定會是跑最快的那個人。”1996年,張永命即將從中國地質大學畢業時,在寄給冶金部廣州地質調查所的自薦信中這樣寫到。因為這份自信,他被廣州地質調查所錄用,投身到地下管線探測這個當時全新的行業,一干就是23年。
農村出來的張永命,不講條件,能吃苦,業務又精通,很快被當做重點對象來培養,一些重點項目和疑難項目,所里都讓他參與。可管線探測行業的辛苦,外界往往并不為所知。
參加工作后不久,他就被外派到香港參加香港地下管線探測工作。初到香港,因為聽不懂廣東話,而那些純英文的圖紙和報告更是讓他不知所措,香港本地技術人員都嘲笑他為“內地仔”。
張永命沒有膽怯。他利用一切機會主動與香港同事虛心討教,學習香港當地的禮儀,并惡補英文,2個月不到就學會了用廣東話,還能獨立繪制英文圖紙,撰寫英文報告,贏得了香港本地工程師的尊重和信任。
“日曬雨淋、祁寒溽暑……管線探測工作人員不僅要承受地下管道中污水、臭氣的洗禮,還要警惕高壓電、毒氣對生命的威脅。”張永命告訴記者,這些苦他都不怕,最怕的就是技術上不如人家,被人看不起。
肉體和心靈都得承受考驗,可23年來,張永命從未感到過苦,他始終堅守在這平凡的崗位。即使后來廣州地調所被撤了,他和同學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他仍堅守初心,用心探索著地下的奧秘。
11月28日,張永命在中國規劃協會地下管線專業委員會2018年會上作報告
創新:打開探地新路
城市道路下方,有大量的地下管道是用頂管施工。這些頂管,有金屬的也有非金屬的,有圓的也有方的,有單獨一根也有多根并排。埋深5-20米不等,最深的達50米。而且它們在地下的走向是不規則的弧形,與一般直接連線的形式差異很大。如果不探明走向和埋深,工程施工時,這些超深管線很容易被破壞并釀成重大事故。
這樣的問題,以前很多都是依靠建設單位的資料來驗證判斷。然而,很多地區資料不全、殘缺、有誤,為了根本性地破解這些“疑難雜癥”,必須依靠新的技術方法。
多年來,張永命不斷借鑒、積累、探索,創新地下管線探測的技術手段。在多方比選和現場實驗的基礎上,對采用常規技術手段探測效果不佳的管線進行特殊處理,對管線儀探測信號較弱的金屬管以及一些非金屬材質管線,采用地質雷達、釬探等多途徑、多種技術手段進行探測。
從業23年,他的足跡曾經遍布大江南北,負責各類疑難管線探測項目上百項,成功申請專利技術5項,獲得技術創新成果5項,多篇論文獲獎……
港珠澳大橋
“工匠精神”傳幫帶
地下管線探測工程師,可謂城市地下管線脈絡的“守護神”。
這是一個特殊的行業群體,全國從業人員不足5萬人,正是這樣一個群體,為全國600余個大中城市,各類地下管線的正常運行保駕護航。這個行業人員流動異常頻繁,每年都會有一批人因為工作辛苦等各種原因離開,又有無數新鮮血液懷揣著夢想補充進來。
作為行業內的前輩和佼佼者,多年來,張永命帶了一茬又一茬的徒弟。每次公司來了新職工,他都會以身作則,先教做人,再教技術。
“管線探測技術在課堂上是學不到的,要在實踐中學習。”張永命的帶徒方式有些特殊,他會經常帶著徒弟去項目現場學習,從理論到技術細節,手把手兒地教,甚至和客戶交流的方法,都會耐心指導。
強將手下無弱兵。張永命帶出的第一個徒弟,是他的表弟,如今已成為公司的技術總工。大部分的徒弟也都獨當一面,逐漸成長為業內的技術精英。
眼下天馳測繪技術有限公司即將上市,作為公司創始股東,張永命說:“路仍在腳下,還需前行。”他告訴記者,地下空間的開發與利用已成為熱點,并且關系到城市未來的發展,他雖然已在地下管線測量領域積累了一些經驗和技術,但對于整個地下空間來說,還有很多領域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探索。
【文章來源:三明日報】
湖北省武漢市鸚鵡大道61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