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網、沈報融媒訊(記者張舉)11月22日,記者從市建委了解到,沈陽市地下綜合管廊(南運河段)工程最后一臺盾構機完成掘進任務順利駛出管廊,這也標志著綜合管廊工程全線“洞通”,全面開始全面開始進入管線入廊階段。

  據了解,沈陽市地下綜合管廊(南運河段)是國內十個試點城市里唯一在老城區全線以盾構法修建的綜合管廊試點項目,也是國內第一條盾構斷面的綜合管廊,管廊的建設方式與地鐵盾構施工相似,但由于管廊的地下位置比地鐵隧道浮土淺,因此施工難度更大,盾構機需長距離在南運河下掘進,還盾構側穿萬泉橋、上跨運營地鐵二號線、十號線等均為一級風險源,尤其是雙線上跨地鐵正在運營的二號線施工,上面6米是路面,下面還有二號線。其周邊環境之復雜、施工風險非常高。

  施工單位在施工前對各個風險源進行詳細調查登記,針對每個風險源制定專項施工方案,并經過專家反復論證,在技術方案層面有效的保障了施工安全。施工方介紹說:“特別是上跨地鐵二號線施工過程中,盾構機上部覆土厚度只有6米,在總結之前的施工經驗的同時,引入克泥效技術,在盾構機掘進過程中有效防止了覆土沉降,同時,運用數字化精準控制盾構掘進參數,保證盾構掘進誤差均控制在范圍以內。同時,提高監測密度和頻率,采用信息化手段指導施工,沿線精準布設監測點,盾構穿越風險源期間,對地面建構筑物實行重點監測,根據監測數據實時調整盾構掘進參數。截止目前,盾構機已安全、順利穿越建筑物、河流、干線公路隧道、已運營地鐵、橋梁等23處一級風險源、170處二級風險源、105處三級風險源,確保了盾構掘進安全及施工質量?!?/p>

  為地下管線打造“同一個家”,避免馬路單獨開挖,沈陽市地下綜合管廊(南運河段)工程,為城市地下建造一個隧道空間,將電力、通信、給水、中水、供熱、天然氣等六大類市政配套管線集于一體,實施統一規劃、設計、建設和管理。目前,正在加緊實施地下綜合管廊工程分倉工作。負責人介紹說:“管廊工程已經開始進入廊體分倉二次結構施工階段,目前雙線25.2公里的二次分艙結構施工已完成75%,其中文體西路,馨和花園東側,運河西側綠地(D1)至泰宸湖畔佳園西南側,南湖公園東北角(D2)左線完成70%,右線完成85%文藝路,青年公園內(D3)至東寧街,大東區二零二小學對面(D7)左右線二次分艙結構施工已全部完成。與此同時,燃氣管線及中水管線已在南運河管廊內部全面鋪開,其他管線正積極協調入廊。南運河段地下綜合管廊將在今年年底正式進入試運營狀態。屆時,將有效解決因管道建設引起的重復開挖問題,徹底告別‘馬路拉鏈’的狀況,為地下管線找到‘同一個家’,同時將對管網設施的后期維護和檢修帶來極大便利。

  沈陽市地下綜合管廊(南運河段)是采取PPP建設方式。工程西起于和平區南運河文體西路橋北側綠化帶內,東至大東區善鄰路和睦公園內。全長約12.6公里。共設置7座盾構井、22座工藝井,管廊的建設方式與地鐵施工相似,都是采取盾構機挖掘的方式進行,管廊采用雙洞建筑結構,地下盾構管廊開挖直徑為6.2米,管廊內徑為5.4米。一側圓形結構的管廊內,分上、下兩艙,下半部分布有中水、給水管線,上半部是緊急逃生通道和電力艙。與其平行的另一洞管廊內,則布有供熱管、熱力艙、天然氣艙和緊急逃生通道。這種分艙結構,使入“廊”管線,都“住”在各自不同的“房間”里。既保證了各管線之間互不影響,又方便對管線的統一管理和日常維護。

  市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地下綜合管廊,是筑牢城市“里子”的民生工程,對于破解“馬路拉鏈”“空中蜘蛛網”等問題,保障電力、通信等“城市生命線”安全運行,提升城市管理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水平都具有重要意義。沈陽市地下綜合管廊(南運河段)在建設過程中,將盾構施工特點與管廊內部結構相結合,探索管廊非開挖設計、施工、管線及設備安裝技術,采用工業化生產技術,為后續管廊建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文章來源:沈陽網】